第1285章(2 / 2)

现在这个当口,天子召见他们,用意不言自明。

于是,在交换了几个眼神之后,王翱不得不主动上前,道。

“不知陛下召见我等,所为何事?”

天子这才抬起头,扫了一眼底下的几个人,问道。

“今日早朝上的事,几位先生怎么看?”

就知道是这个问题,脸上闪过一丝无奈之色,几人一时都没有立刻回答。

看朝上的状况就知道,天子如今正在气头上,所以,说好话肯定是不行的。

但问题就在于,于谦在天子这的信重,非一般的大臣可比,所以也不能太往负面了说,不然的话,天子冷静下来,谁知道会不会觉得是他们在故意攻讦于谦。

刚刚王翱开了口,这回他便不肯再说话了,于是,几人沉默了片刻,最终,还是资历最深的胡濙老大人开口道。

“陛下,臣觉得是好事!”

“好事?”

这话一出,在场的其他大臣都有些意外,天子当然也是一样,当下口气便有些不悦。

不过胡濙倒是不紧不慢,继续道。

“陛下明鉴,臣尝读史书,见千古名臣,史册留名者莫过于魏征,正因有魏征数度直谏,面刺君过,方有君臣协力,铸就贞观之盛。”

闻听此言,天子的脸色越发不好看了,闷闷不乐道。

“大宗伯这是想劝朕,要有容人之量,效法唐太宗做一明君吗?”

这明显是在反问,真要是应下来,怕是真的火上浇油,以胡濙的聪明,自然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他老人家捻着胡须,摇了摇头,道。

“非也!”

“臣是想说,谏臣常有,明君不常有,想自古以来,历朝历代,敢犯言直谏者不知凡几,甚至有以死为谏者,但诸多谏臣中,唯有魏征得留青史,何者?君臣相知,得遇明君尔!”

“历朝以来,如魏征之贤者甚多,如唐太宗之明者却少,若无太宗之胸襟气度,纵有魏征,也不过一普通谏臣而已,何能成千古名臣?”

“魏征之幸,在有唐太宗,我朝廷之幸,在有陛下,于少保今日当廷顶撞陛下,举止实在不妥,但这也正是因陛下有容人之胸襟,否则如今在陛朝上,而必在诏狱之中。”

“君明,方有直臣容身之地,陛下有此胸襟,于少保有此为国之心,想来千载之后,亦是一段不亚于唐太宗同魏征一般的千古佳话,故而臣言,这是好事。”

这番话说的,一旁的一干大臣愣愣的。

怪不得都说这胡老大人八面玲珑,五朝老臣的能耐,的确不是白混的,这话原来还能这么说吗?

在场的一众老大人纷纷感觉自己又长见识了。

不得不说,这话的效果很好,天子听完之后,脸色果然缓和下来,当然,天子也不是好湖弄的,自然听得出来,胡濙这是为了安抚他,轻哼一声,天子道。

“大宗伯这话一说,倒是把朕架起来了,他于谦是魏征,那朕要是责怪他,岂不成了昏君?”

话虽是这么说,口气却平和了许多,由刚刚的盛怒,开始转变成了无奈和埋怨。

见此状况,胡濙倒是笑呵呵的拱手道。

“陛下明鉴,臣绝无此意!”

“君明臣贤,乃国之大幸,陛下若真的要责怪于少保,方才在早朝上便罚了,而且,也不会召臣等过来了,所以,臣说的这番道理,陛下都明白,臣称赞的这番话,也却是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