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美想破脑袋,也想不出韩城能有什么机会。
......
陕北以及陕南烽烟四起,白骨遍地。崇祯二年的春天,比以往都要干旱,好多地方地皮已经裂开,像一张张饥渴的嘴巴,等待着天降甘露。
可是老天爷不知道犯了什么病,从二月中旬,一直到四月初,初春已过,上天没降下一滴雨。
四月初,陕北大地看不到一丝绿意,草木枯焦,赤地千里。饥荒越来越严重,好多地方已经住不下去,饥民外逃。
草木尽,人相食。
或许这句话是如今陕北的缩影吧,沿着乡间土路,走上半里地,就会看到路边撒着破碎的白骨。有一些骨头焦黑如炭,让人心颤。
三月份,为了给朝廷一个交代,驻扎在米脂城的三镇边军慢悠悠的占据了清涧和绥德。但也只限于攻占这两座空城,却为在前进一步。
三镇兵马与吴延贵的乱党形成了对峙之势,而刘应遇的陕北兵马也进入清涧城,与三镇边军合兵一处。
三边总督杨鹤连发好几道手令,催促着曹文诏、刘应遇等人赶紧与乱党展开决战,拿下延安府。除了刘应遇象征性的进行了一次试探性进攻后,再没有任何大的军事行动。
曹文诏等人也有苦衷,他们不是不想决战,而是时机未到。总之,强攻甘泉和安塞几座坚城,是万万不能干的。
陕北局势如此,陕南的局势更加不堪,王嘉胤以王自用和高迎祥为主将,几乎横扫西安府和凤翔府,就剩下把西安城拿下来了。陕西官员的求救信一封一封的送到杨鹤手中,可是杨鹤一点办法都没有。
陕西的官兵就这么多,哪有援兵支援西安府?越是如此,杨鹤越是心急如焚,在他想来,只要陕北的边军能打垮吴延贵,就能有更多的兵力去对付王嘉胤了。
杨鹤思来想去,修书一封送往京城,希望朝廷以圣旨的形式催促一下驻扎在米脂城的边军。
两天后,杨鹤的信便送到了崇祯皇帝手中。此时,崇祯手里除了杨鹤的信,还有另一封信。
这封信是礼部郎中马懋才亲笔所写,崇祯一字一句的看着,神色严肃。
自陕北大旱,民乱四起之后,久居紫禁城的朱由检苦于不知道陕西的真实情况,一直下不定决心该如何对待这些闹事的乱党。这种情况下,礼部郎中马懋才主动请缨,前往陕西,替朱由检监察民情。马懋才历经四个月的时间,才写下这封信。
“臣乡延安府,去年全年无雨,草木枯焦,民争采山间蓬草为食。蓬草尽,则剥树皮而食。树皮尽,则掘山中石块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饥民相聚为“盗”,与其坐等饥死,不如为“盗”而死。又烧人骨为薪,煮人肉以为食者,而食人之人,不数日即面目赤肿,燥热而死。于是,死枕藉,臭气薰天,安塞县城外掘数坑,每坑可容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