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先生倒带着翠玉的娘回去过两次,翠玉的娘说过,回到家乡也祭祖过,还拜过祖坟。但这对翠玉而言,那个宁先生口中的家乡,远的就像在天边一样,尽管事实上就在隔省,离了不到千里,只要跨过黄河,就能到了。
但那个遥远的家乡,从来都只是翠玉从家乡寄来的信上看到过的,信上,留在家乡的伯父会说,谁又出嫁了,谁又成家了,某个堂哥得了个儿子,宁先生上回寄回去的银子,用在什么地方。
偶尔,信里面也会提到翠玉,并叮嘱宁先生还是纳个妾,生个儿子好延续后嗣。这会让翠玉气鼓鼓,怎么就要生儿子了,自己比儿子还要能干呢,这时候宁先生总是笑着说,对,翠玉很能干,不需要再给她添个弟弟。
因此,翠玉也不晓得寻常人家开宗祠祭祖,都要做些什么。小月听到翠玉这样问自己,不由惊讶地看着翠玉,接着小月轻声道:“这,我曾经服侍过太太进去过祠堂,但祭祖这些事儿,哪里是我们这些下人所晓得的。”
说的也是,翠玉点了点头,小月想了想:“想来,陈嬷嬷必定晓得。”
陈嬷嬷和小月这样的丫鬟可是不一样的,她在这家中,是能做一半主的。翠玉的手一拍:“那我正好有事要寻陈嬷嬷。”
“大奶奶寻我做什么?”陈嬷嬷的声音突然响起,翠玉抬头,看见陈嬷嬷站在那里,笑吟吟地看着自己,翠玉也笑了:“陈嬷嬷怎么来了?”
“太太说,担心那些管家娘子对大奶奶不敬,就让我过来瞧瞧。”陈嬷嬷走进来,扫了眼桌子也就笑了:“看来,大奶奶都处置好了。”
“不过就是些寻常家务。”这也不是翠玉吹嘘,母亲去世之前,翠玉十二岁的时候就帮着母亲料理家务了,如此翠玉才能在母亲去世之后,先是料理丧事,又把家里的事情处理的井井有条。
郑家不过就是人口多些,花的银子多些,别的也算不上特别烦难。
“难怪太太说,这个家,多亏了大奶奶呢。”陈嬷嬷感慨地说着,翠玉晓得陈嬷嬷无事不登三宝殿,定然还有别的事儿,果真陈嬷嬷已经笑着道:“太太今儿想了想,我们家里面,其实也用不了那么多下人。”
翠玉的眉不由挑起,这是要节流了?但郑太太说节流,和自己说节流那是不一样的,所以翠玉没有答腔,而是等着陈嬷嬷往下说。
翠玉不答腔,陈嬷嬷反而不晓得该怎么说了,翠玉的手放在那里,似乎是在拨弄着算盘珠子,算盘珠子撞击的声音让陈嬷嬷又看向翠玉,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翠玉还是没有说话,依旧在那拨弄着算盘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