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忍俊不禁(2 / 2)

“苏晨,你爸虽然脾气不好,但他的担忧不无道理。你这本笔记来源不明,如果咱们因为参考了它而走错了方向,那问题就严重了。你能跟我们解释一下吗?”

听到这里,苏晨意识到自己可能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当他写下这本笔记时,满心希望4014研究所的雷达专家们会视若珍宝,并依循他的思路继续探索。

但他忽略了工程科研领域的两大基石——理论来源清晰和实践验证无误。

写过论文的人都明白,引用别人的研究成果时,必须标明出处。

这是对原作者的尊重,同时也确保了这些观点和数据已经被验证为真。对于未经证实的新观点,则需要通过实验来确认其可靠性。

以华夏研发首颗原子弹的历史为例,可以深刻体会到这两条原则的价值。

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远东撤回了所有援助华夏的专家,包括那些参与原子弹项目的人。

华夏科学家发现,远东专家留下的教学资料中,有些技术参数与理论计算结果相差甚远。

为了验证这些参数,华夏第二机械工业部迅速组建了专门团队进行复核。

首次复核结果显示,远东专家的数据可能存在错误。

但缺乏确凿证据证明这一点,科学家们不得不反复计算,面对的是庞大的工作量,当时华夏仅有算盘和计算尺这样的简陋工具可用。

历经一年,经过九轮严密的计算,加上一位华夏核物理学家从不同角度证明了远东专家的失误。

华夏终于确认了计算团队的结论,这也直接促成了华夏首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

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出,在工程科研领域,明确理论来源和严格实践验证是何等重要。

当他撰写这本笔记时,手头缺乏必要的参考资料来验证他的观点,也没有实验数据支撑他在笔记中提出的设想。

毕竟,笔记里的许多内容涉及的是4014研究所尚未涉足的尖端科技,他总不能写上“这个实验我将来会做,结论无误,但具体时间嘛,得等个二十年后了”。

能够阅读这本笔记的人,都是雷达领域的顶尖专家,他们对新技术的探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会轻易接受未经证实的观点,哪怕苏晨以性命担保也不行。

正如张总工程师所说,如果这本笔记的来源不明,而他们依据其指引前行,万一方向错了,后果不堪设想。

意识到这一点,苏晨面临了一个挑战:

如何说服这些专家相信笔记中的内容?在缺乏实验证据和基础理论支持的情况下,1982年的条件下几乎无法证明笔记的真实性。但苏晨迅速理清思路,做出了决定。

既然直接证明不行,那就从增强笔记可信度入手。

虽然4014所谓得专家们最终还需自行验证笔记内容,但如果能建立起初步的信任,他们就更可能按照笔记中的技术路径开展实验,逐渐发现内容的真实性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