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市的经济发展迅猛,但秦云东已经敏锐察觉到,金融出现无力继续支撑企业发展的苗头。
以前临江市的企业规模不大,现有的金融体系还能应付,但是现在临江市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资金需求量已经是几十倍上百倍的快速增长,但临江市能做的支持很有限。
“现在是百年难遇的历史机遇期,如果因为金融不能提供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一旦错失了发展窗口期就不会再有这么好的机会,我想想都夜不能寐。”
秦云东说完背景,这才开始讲述自己的改革思路。
目前临江市不缺金融模块,像融资租赁担保公司、区域性股权市场、典当行、商业保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众筹机构、地方各类交易所等等一应俱全。
但是这些模块看似规模也不小,但散乱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不能高效利用。
“我举个例子,临江市的金融应该像是猪八戒用的九齿钉耙,各个模块像是九齿,必须有一个机构做横杆,把九个齿联合起来,这才能形成具有战斗力的武器。”
秦云东讲得很形象,甚至不懂金融的夏丰也能听明白,更何况专业人才李卫华。
李卫华静静听着,但抽烟的频率很快,说明他内心有些激动。
听完后,李卫华主动递给秦云东一根烟。
“咱们是不谋而合,我在五年前就已经为槐荫市做了类似规划,只可惜领导没有这种意识,最终规划只能躺在档案馆里吃灰,我心里真是痛啊。”
“太可惜了,如果几年前我看到你的规划早做准备,何至于今天还在操心劳力。”
秦云东接过烟,但坚持拿打火机先给李卫华点烟。
“老李,既然咱们想到一起了,你又做过专题研究,那就不要浪费你的聪明才智,我们一起合作,实现你的成果,成就临江市的光明前景,岂不美哉?”
秦云东再次发出热情的邀请。
李卫华欲言又止,沉默片刻才叹口气。
“我毕竟研究了那么多金融,当然愿意学以致用,从我个人角度说,我去临江没有问题。
只是……”
“只是你父母和老婆孩子不能离开你对吗?”
秦云东早就料到他会有这样的顾虑。
“是的,我……”
李卫华还想解释,但秦云东攥住了他的手腕。
“山不向我走来,我便向山去。
老李,你去临江,为什么不把家里人都一起接过去住?”
“一起去临江?”
“我毫不夸张地说,临江市的人居环境远超槐荫市,有山有水空气质量优良,更适合老人安度晚年。
只要你去,孩子进市重点学校,嫂子的工作我安排,你父亲想开饭店,我给他找最好的地段。”
秦云东为了能吸引李卫华到临江市,几乎把能想到的李卫华后顾之忧都承诺了一遍。
李卫华大为感动,握着秦云东的手用力摇了摇。
他在槐荫市郁郁不得志,这才被迫开饭店过日子,现在能有老朋友赏识他,把他代为上宾,巨大的反差让李卫华不再犹豫,很痛快地答应下来。
“太好了,卫华兄,有你的加盟,临江市何愁大事不成。”
秦云东大喜过望,举起酒杯先一饮而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