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偏。
偏偏他黄晔,成了那个任何人里的异类。
他就这么猜出来了!
黄太师抬手,扶住了额头,一时之间,他都说不清楚,到底是一无所知好些,还是万事掌握更好。
可不管清不清楚,在他眼前的,就是分叉路。
一条,支持皇上,去提醒皇上,那两位必反,兵权一时半会儿收不回来,但京中可以控制住秦家人,林家人,还有平阳长公主。长公主必定也是知情的。
另一条,选择林繁,他老太师揣着明白装糊涂,什么都不做,等林繁回逼京城时,做里应外合的那一个。
就这两条,是大路,不平稳,却能走。
至于别的小路子,什么装傻装到底,谁赢了站谁;什么两边拉拢、左右都不落下……
太蠢了。
自寻死路。
他死就死吧,但那真正祸害的是大周。
僵持着、拉锯着,乱的是大周的根基,哈哈大笑的是西凉和南蜀!
等他两脚一蹬,有何面目去见先帝?
大周基业放在前头,黄太师不考虑自己,当然也顾不上考虑黄逸。
以林繁与秦胤的性子,会让黄逸写昨儿那样的家书回来、催他支持进攻西凉,但绝对不会拿捏着黄逸的性命,逼他这位老祖父反叛。
他们不是那种人。
再者,真到了鱼死网破的时候,黄太师可以舍弃孙儿的命。
他不惧别人骂他、咒他,只要他认为他走的路是对的,他选择心中的大义,他坚持着的是他心中的大周。
可是,大周该走向何方?
疲惫感从心底泛起,黄太师闭着眼睛养神。
他记得,先帝驾崩前,曾召见他,问了他很多想法。
因着是君臣间可以预见的最后一次交谈了,先帝请他畅所欲言,黄太师也没有绕任何圈子,直抒己见。
他说的是,比起先太子赵临,他更看好殿下赵隶。
如若大周没有建朝,天下还是乱糟糟的,赵临无疑是最合适的人。
敢打、敢拼,能鼓舞人心,能号召天下。
可大周建了,百废待兴,一味征伐,百姓得不到休养,安定不下来。
内政不似杀伐。
杀伐短期内就能看到成效,而农工商内政,需要年复一年去养,赵临性子太急了,让他稳下来,需要他们一遍遍去说,能不能听进去,不一定。
赵隶不一样,他在内政上有想法,适合稳步建设。
当然,这些也是马后炮了。
那位已经是先太子了,能继位的只有赵隶。
而他黄晔,也不用在名正言顺的太子、与更合适的殿下之间,来回动摇了。
他没有选择的余地,他只需要向唯一的继承人赵隶效忠,指点他、辅佐他,让大周继续前行下去。
先帝赞许了他的直言不讳,亦把辅政之责交到了他的手中。
他辅佐着皇上,支持着大周,走了二十多年。
现在,选择重新摆在了他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