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2 / 2)

自大便不能长进,自卑则不能振兴

【原文】把自己太看高了,便不能长进;把自己太看低了,便不能振兴。

【注释】振兴:振作兴起。

【译义】若将自己评估得过高,便不会再求进步;而把自己评估浔太低,便会不想振作了。

【评析】有的人有自大狂,有的人有自卑感,这些都是虚像,人应该在一种不卑不亢的心境中求进步。一个人只要有一颗向上的心,他永远可以和其他人在平等的地位上前进,因为他的本质和其他人是相同的,甚至比其他人更令人嘉许和钦佩,因为他有一颗上进的心。

没有任何事是真正值得自卑的,也没有任何事是真正值得自负的。圣人尚且不小看初学的人,初学的人又何必自卑自微?该卑微的是无心上进的人,因为不上进就永远不能自振自兴;该卑微的是自以为足的人,因为不虚心学习则永远无法更进一步。

没有登不上的高山,没有下不去的**。把自己看得过高,无非是自误误人;把自己看得过低,无非是画地为牢,

人的眼光要常向下看,才能发现自己并不是最低的;人的眼光也要常往上看,才会发现自己并不是最高的,人更要看到自己有两只脚,无论现在是高是低,总可以再往上爬,如此才会永远进步,生命的境界才会更趋完美。

和气迎人,平情应物

【原文】和气迎人,平情应物。抗心希古,藏器待时。

【注释】抗心希古:心志高亢,以古人自相期许。器:指才华。藏器待时:怀才以待见用:

【译义】以祥和的态度去和人交往,以平等的心情去应对事物。以古人的高尚心志自相期许,守住自己的才能以等待可用的时机,

【评析】与人交往,若能保持和气,可以避免许多不愉快发生。在和气的心情下,不论言语和行为,都不会有过分之处,处处给人亲切的感觉,自己也会因此办事顺利,心胸开阔:因此,只

要一个“和”字掌握得好,便是一种最高的交往方式。

我们在应对事物时,要以公正平等的心去看一切,而不要抱持咸见,如果自己的心先不平,判断事物就会不正,即使事情不顺遂,或遭人议论,仍然要保持公正和平静。因为心情平静才能看清事情,如果心情一乱,事情也会跟着紊乱的:

抗心希古是要以古人的高尚志节来自我期许,以“古人能,为何我不能?”来自我质问:其实今日的环境未必比古代恶劣,古之乱世与今之乱世也无太大分别,只是今人较古人不能坚守道理。反征于心,道理并不囚外在环境而改变,只是人心以此作为遁词罢了。然而能明白这点,而仍以古人志节自许的人毕竟是特别少:

一个人的才能要能守,能藏,非其时不用:乱世有许多高人隐士即是此理,若迫于奸人之下,岂不是助纣为虐?有才能者如和氏璧,终有成为实器的一天,怕只怕没有真才,再好的时机也是枉然。

论事须真识见,做人要好声名

【原文】论事须真识见,做人要好声名

【注释】真识见:真实无误的见解。

【译义】讨论事情要有真知灼见,做人处世要有好的名声。

【评析】论事无知,不如不论;做人恶名,不如无名。有许多人遇事只知争论,结果争了半天,反而将事情给弄砸了。这叫做无知之争。全然不知由事情的本身上去了解,去收集资料,如此接近问题,或许还能得到一些正确的解答。每个人都有表现欲,但是要自问对此事是否真正了解,有了真正的了解和应对的知识,再来论事还不迟,总比徒费口舌,浪费时光要好得多。

好名声代表一个人做人的成功,但这并不是由名声上来求,而是由做人上来求。所谓“做人要有好声名”,主要是要一个人有良好的内涵和举止,这样做人才不枉然。倘若因此而只在声名上下功夫,而不在内涵上下功夫,那便失去了本意,求得的也不过是个无价的空壳,就如没有果仁的花生或胡桃,那又有什么用呢?

天地生人,圣贤教人

【原文】天地生人,都有一个良心;苟丧此良心,则其去禽兽不远矣。圣贤教人,总是一个正路;若舍此正路,则常行荆棘之中矣。

【注释】苟:如果:去:离开:荆棘:困难的境地。

【译义】人生于天地之间,都有天赋的良知良能,如果失去了它,就和禽兽无异。圣贤教导众人,总会指出一条平坦的大道,如果放弃这条路,就会走在困难的境地中。

【评析】孟子说人性本善,并指出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又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些都不顺向外求取,而是本来就有的,所谓“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禽兽是无恻隐、无羞恶、无恭敬、无是非的,如果一个人无恻隐、无羞恶、无恭敬、无是非这四种人性的基本良知良能,自然和禽兽没有两样。

圣贤教导了我们很多事情,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点来说,便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如果依着这五点去做,必然事事顺利,前途平坦。反之,如果违背了这些原则,必定处处碰壁,招人唾弃,犹如走在荆棘中,不但会把自己刺伤,而且可

能无路可走。这是因为圣贤凭其智慧的观察而发出的言论,无一不是人心和事物最正确、最无损的运转原则。舍去这些原则,就如无轮而欲推车一般困难。

处境太求好,必有不好事出来

【原文】处境太求好,必有不好事出来;学艺怕刻苦,还有受苦时在后。

【注释】刻苦:吃苦耐劳。

【译义】太过于希求所处境地的完美,必然会因此而生出不好的事来。凡学习一门技术,若是怕吃苦耐劳,将来必然会有吃苦的日子到来。

【评析】天下事不可能件件都求得完美,因为完美之事本就不多,而且很多事并没有想像中的那种完美境界,如果勉强求取,只会产生不好的后果。人各有其适性,物各有其本质,好与不好只是个人的看法,如果刻意去改造它,很可能造成像庄子替混沌开窍的那个寓言一样,结果将它弄死了。就像现在在升学压力下,有些学生在家长的期许及自我的要求下,升学考试时只想考到第一志愿,结果没考上,因此而跳楼或是精神分裂,岂不是悲剧吗?凡事要在自然中成长,真正的好是平和的,而不是逼出来的。在钢索上跳舞,虽是高超的技巧,然而不能长久,同时也有摔下之虞。若是因求完美而用了不好的手段,那么完美的假象也会很快破灭的。

至于“学艺怕刻苦”,那就是怠惰了。“刻苦”和“太求好”是不相同的,学一门技术难免有些困难要克服,否则连“好”都谈不上,哪里还能“求好”呢?就如小孩子读书,一定要把交代的功课做好,一定要督促他用功,这是他能力所及的事。至于一定要考上医学院,就未必是每个孩子都能做到的,那就是“太求好”了。如果连一些基本的苦都不能吃,简单的困难都不能克服,没有一技之长,将来谋生都可能成问题,哪会不吃

苦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世之言乐者,但曰读书乐,田家乐。可知务本业者,其境常安。古之言忧者,必曰天下忧,廊庙忧。可知当大任者,其心良苦。

【注释】廊庙:指朝廷。

【译义】世人说到快乐之事,都只说读书的快乐和田园生活的快乐,由此可知只要就自身的工作去努力,便是最安乐的境地。古人说到忧心之处,一定都是忧天下苍生疾苦,以及忧朝廷政事清明,由此可知身负重任的人,真是用心甚苦。

【评析】所谓本业,就是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一件事之乐与不乐,往往在于本身是否安于这件事上。而“安乐”二字,有如树的根本,由于根在土中,所以树身才能稳健地成长,又由于根部不断地输送水分和养分,所以枝干才能逐渐茁壮,生出甜美的果实。树就像一个人的工作,根就是一个人的安乐,养分和水分则是加诸于工作上的努力,而结成的果实,便是从工作中所得到的快乐。如果树根不吸收及输送养分,树干便要枯死,更遑论结出快乐的果实了。事实上,懂得工作的意义的人能从工作的本身获得快乐,果实只是和他人共享的成果。

范文正公在《岳阳楼记》中曾说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此可知小民之乐固易得,圣贤之忧实难去。一个人心中的悲悯愈深,必然在全天下的人都得到安乐了,自身才能得到安乐。因为他实在已是以天下人之乐为乐,天下人之苦为苦。地藏菩萨的“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即是本着这种心愿。

以直道教人,以诚心待人

【原文】以直道教人,人即不从,而自反无愧,切勿曲以求容也;以诚心待人,人或不谅,而历久自明,不必急于求白也。

【注释】直道:正直的道理。自反:自我反省。求白:求说明以洗刷清白。

【译义】以正直的道理去教导他人,即使他不听从,只要我问心无愧,千万不要委曲求全,于理有损。以诚恳的心对待他人,他人或者因为不能了解而有所误会,日子久了他自然会明白你的心意,不需急着去向他辩解。

【评析】有很多人以为有些事说了也没用,别人反正不会听从,不如不说,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因为人在歧路上是不辨方向的,虽然他也许一时不肯听从你的劝告,一旦有一天他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再想起你的话,往往就能很快地走回正道。劝告他人的时候,要懂得方法,口气要婉转,最重要的是要使他容易接受。每一个人都有他易于接受的方式,我们可以采取这些方式逐渐引他走向正路。但是,最重要的是自己心中的正道不可失去,否则连自己都迷路了,如何能指引他人走上正确的路呢?

我们以诚挚的心对待他人,即使他人对自己一时有不理解之处,如果事情容易解释,而对方又是明理的人,尽可向对方说明。然而如果事情说了对方仍不相信,那倒不如诚心做事,日久他自然会看出你的诚意。即使对方始终不能谅解,但是至少自己无愧于心,于人于诚皆无所失,也是可以安心的。

薄族者必无好儿孙,恃力者忽逢真敌手

【原文】薄族者必无好儿孙;薄师者,必无佳子弟,君所见亦多矣。恃力者,忽逢真敌手;恃势者,忽逢大对头,人所料不及也。

【注释】薄族:刻薄对待族人。薄师:不尊重师长。恃力:仗力欺人。恃势:倚势压人。

【译义】苛待族人的人,必定没有好的后代;不尊重师长的人,也不会有优秀的子弟,这种情形我见过许多了。以为自己力气大,而以力欺人的,必会遇上比他力气更大的人;而凭仗权势压榨他人的,也会遇到足以压过他的人,这都是人想不到的事。

【评析】如果连自己的亲戚族人都要苛薄对待的人,可见此人心胸狭窄,毫无爱心,这种人要说他会对社会有所贡献,是不可能的事,他所教育出来的儿孙,也难会有善心。师是启蒙的人,如果连师长都不知尊敬,分明是鄙视知识与学问,这种人的子弟还会好好求学,成为有用的人吗?多半是不学无术之徒。俗语说:“恶人还有恶来磨。”又云:“一山还比一山高。”倚仗力气和权势的,难道没有比他更有力气和权势的吗?树太高了还要遭到雷击呢!挡在路上的树还怕没人去砍它吗?事实上,狗不挡路人还不去踢它,老虎吃人还有人要杀它,恃力仗势忽逢真敌手或是大对头,哪里又是偶然的呢?

粗粝能甘,纷华不染

【原文】粗粝能甘,必是有为之士;纷华不染,方称杰出之人。

【注释】粗粝:粗服劣食。纷华:声色荣华。

【译义】能够粗服劣食而欢喜受之不弃,必然是有作为的人;能够对声色荣华不放在心上的人,才能称为优秀特殊的人。

【评析】不厌粗服,可见这个人不好虚名;不弃劣食,可见这个人不贪口欲,这样的人对于名利是不会动心的,在实践圣贤之道上阻碍自然就少。宋儒汪民曾说:“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能嚼得菜根,便是能吃得苦,在自己的理想上,必能脚踏

实地去完成,而成为一位有为之士。所谓“无欲则刚”,能刚则能直道而行。

怎样才算是一个杰出而优秀的人呢?首先他必须能控制自己。一个人如果不能完全掌握自己,那么便很容易被环境带动,这就成了境带人,而非人带境。一个人会被环境所带动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自己没有完全自觉,不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另一种便是执着于环境的某一点而不能放下,因此只能随着该点而运转。大部分人都执着在嗜欲、爱好,甚至于声色、名利之上。真正能如《华严经》上所说:“犹如蓬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那般,对自己生命所遇的一切不执着,而能完成自己理想与抱负的毕竟不多,这样的人才是杰出的人。

生时有济于乡里,死后有可传之事

【原文】但作里中不可少之人,便为于世有济;必使身后有可传之事,方为此生不虚。

【注释】里:乡里。

【译义】成为乡里中不可缺少的人,就是对社会有所贡献了。在死后有足以为人称道的事,这一生才算没有虚度。

【评析】所谓济世,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困难的事,有的人以为一定要“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才算有为,倒也不尽然。社会中需要大的齿轮,也需要小的螺丝,二者同样是不可缺少的。

一个人只要尽一己所能,即使在乡里中也能做济世助人的事。服千百人之务虽好,服百十人之务亦佳。就算能力再小,服一己之务也是行的。如果连一己之务也服不了,大概就是那种需要被服务的人吧!能帮助一人,便是替社会解决问题,亦是在替社会减轻负担,济世并不一定要在大处上着眼。

“可传”是值得传颂的意思。如果一个人一生一无所成,或是恶名昭彰,那有什么值得传颂的呢?“可传之事”首先必然不是恶事,其次是对众人有益的事,至于身后还让人传颂,可见这个益事还泽及后人,否则后人怎会称颂?一个人能在生前受人称颂已算是不虚此生了,何况泽及于后世呢?

人生无愧怼,霞光满桑榆

【原文】夙夜所为,得毋抱惭于衾影;光阴已逝,尚期收效于桑榆。

【注释】夙夜:早晚。衾影:《宋史·蔡元定传》:“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无惭于衾影”是指独处时没有愧对于心的行为。桑榆:指晚年。

【译义】每天早晚的所作所为,没有一件是暗中想来有愧于心的。人生的光阴虽然已经逝去,但是总希望在晚年能看到自己一生的成就。

【评析】“无愧”可从多方面来说,有无愧于天地,无愧于父母,无愧于妻子儿女,无愧于国家社会,这是就外在而言;就内在而言,就是无愧于心。内外两者,原是一体的两面。由此看来,无愧似乎是很难的一件事。其实,说起来并不难,只要能做到不取非分,其次对人对事尽一己之心,自然也就无愧于心了。

能对父母尽孝,对妻子尽情,对朋友尽诚,对社会尽力,对国家尽忠,对自己尽生命之长,对任何人或任何事都已尽了心,这样的人即使随时死去,都是清清白白的,是最轻松、最快乐的人了。人最怕对人对事有所亏欠,弄得睡不安寝,食不安稳,即使外在生活再舒适,也是无法快乐的。

“桑榆暮景”是形容人的老年,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桑榆所以晚照,无非早种桑榆,否则阳光照了一天,又何得而美好。因此,要老来无所悲哀,毫无人生徒然之感,必须及早努力。莫要在一日的阴雨之后,连个夕阳也见不着,更别说满天的繁星了。

知己乃知音,读书为有用

【原文】人得一知己,须对知己而无惭;士既多读书,必求读书而有用。

【注释】无惭:没有愧对之处。

【译义】人难得有一个知己,在面对知己时应该毫无可惭愧之处;读书人既然读了很多书,总要将学问用之于世,才不枉然。

【评析】人生难得一个知己,伯牙碎琴,岂是偶然?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是一张琴,虽然粗糙精致各不相同,然而无论是下里巴人或是阳春白雪,总会有人听它。

能得知已是幸运的,许多事不必说他就知道,他娴熟你的心灵的每一根弦和音性,在你弹出第一个音符时,他已能知道全部。然而,他的心灵曲调你是否也能完全契合呢?你是否会突然弹出俚曲巷词,使一直以为你是阳春白雪的他感到难堪呢?知己的目的是使彼此的心灵相互提升,使彼此的生命互相成长,要像花树的攀条对望,而不要像荆棘的利刺相插,这样才是无愧于心。

人为什么要读书?读书固然是一种快乐,然而最重要的还是利用它来服务社会,造福人群。而用则要用得其所,若是用之不当,反倒不如毫无学问干净。若是已读书,而又有一份耿直的心,则应力谋贡献社会,否则弃置不用实在可惜!社会能够进步,最重要的就在“人尽其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