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两银子在禹州买不起房,但可以租房、置办家当,一口吃成不成胖子,一步步来。
一家人健健康康的,有做豆豉和皮蛋的手艺,若是这都混不下去,不如去种地。
“年前过去做好准备,争取早日将生意做起来。”郑氏满脸笑容。
黄达成和郑氏有信心能将生意做好,不说大富大贵起码糊口不难,做好了还能给儿子们攒下一份家业。
“预祝小舅、舅母明年开门红。”
“承国公爷吉言,外甥女婿,若非你给我们个安身之处,给我们口饭吃,我们这一家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大恩不言谢,这份恩情我们黄家永远记在心里。”
周诚什么都不缺,要还他恩情太难。
“小舅别这么说,你和舅母三位表弟帮了我不少。”
抛开亲戚不谈,黄家五口是老板最喜欢的员工,指哪儿打哪儿,且一心为老板利益考虑,不该说的话不说。
拿自己应当的那部分,不眼红老板挣了多少。
若不是黄家人想自己闯一闯,他是真想带他们一起走。
周诚取了两百两给黄达成。
“小舅,穷家富路,多带点银子在身上,玉竹大哥一家在禹州,有什么困难也可以找他。”
黄达成是个干脆的性子,闻言没再推辞:“成,那我就不跟你客气了。”
李家没借钱,李母手里还有些积蓄,县城有房子,只要买些大豆、大缸和调料就够了。
李母最担心的还是李芙蕖子嗣的问题。
成亲五年,跟李芙蕖一同进门的凌媛娘和楚黛都有儿子,后面进门的袁玉竹和吕素禾也有了孩子。
就她家芙蕖没生下一儿半女。
愁死个人。
“京都郎中医术好,去了京都找郎中好好瞧瞧,哦,我听说宫里的太医医术最好,女婿的身份应该能请到太医吧。”
“不知道,娘你放心,这事儿我记在心上了。”李芙蕖正色回答。
以前她是不在乎有没有孩子,有阵子觉着没有孩子还更好。
近两次相公出门只带隋玉瞻不带她,以后出门估计也不会带她。
这次相公一走近半年,陈芸娘四人都有孩子就她没有,有孩子陪着日子没那么难熬。
就她孤家寡人一个,整日惦记着相公什么时候回来,孤枕难眠就只能数地上的地砖。
娘说的对,女人还是得有自己的孩子,有了孩子才有精神寄托。
家里的女人越来越多,一个比一个漂亮,一个比一个年轻。
她没有孩子,时日长了相公还会不会将她挂在心上。
李母见女儿终于引起重视,心里一松,劝道:“也别太着急,子女什么时候来是要看缘分,有时候也未必是身体的原因,郎中要看,心也要放宽。”
李母想着女婿一家去了京都,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凑到李芙蕖耳边补充道:“我听说权贵之家的夫人们没有子嗣,便会找个老实的丫头伺候自己的相公,生的孩子抱到自己身边养。”
李母顿了顿说:“实在不行,过两年你也这么办吧。
生下孩子把人打发了,那孩子不就是你的么,在自己跟前养大其实跟亲生的也没什么区别。”
陈芸娘有两个儿子,原先她想过让女儿跟女婿说说看能不能让一个儿子记在女儿名下。
如今陈芸娘是身份尊贵的安国公大夫人,身份不同了,陈芸娘有再多的儿子也不会嫌多,又怎么可能同意给别人。
那就只能想别的办法。
李芙蕖沉默,须臾后点头:“好,我听娘的。”
郑氏最担心的也是自己那不听话的女儿,他们一家去了禹州,要见面就不容易了。
她始终认为女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断没有动不动就和离换男人的道理。
况且女婿是秀才,即便无法高中开办个私塾也养得活一家人,日子都是自己过出来的,总是跟人比有什么意思。
好在李家也在县城,多少有个照应。
到了县城她本想去瞧瞧黄淑娟,黄达成拦下了。
让黄淑娟知道他们要去禹州,可不得又是一通闹,等自家在禹州站稳脚跟了再说。
郑氏想想也是,就拜托大姑姐照看一二,日子还能过下去就接着过,实在不能过了那也只能让她回娘家。
黄家李家搬走了对周家的生活没什么影响,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
周诚列出个详细的计划,明年村里都要种些什么,包括自家的地。
几百亩地每年能出产不少粮食,种的好足够养活几个村子的人。
地荒着太浪费,只可惜各村人口太少,自家要顾着自家的地,想找人种地都难。
镇上有些百姓地少,周诚琢磨着让里正帮着问问亭长,看有没有人愿意租地。
他多少收点租子,地也不用荒着长草,关键是有粮食产出。
周诚还没顾得上去问,吴大爷带着儿子孙子来了。
大营子沟除了周家,吴家是第二大姓。
吴大爷五个儿子,每个儿子都给他生了几个孙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三个儿子去了军营生死不知,吴家仍然是村里男丁最多的家庭。
吴家原有四十多亩地,这几年陆续开出四五十亩。
儿子多,分家时摊到每个人头上就没有多少,加上孙子们也都要陆续成家,那点地就不够看了。
村里位置好点的地都是有主地,山脚的地杂树多,开荒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