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长达半年的不懈努力,顾羽外加众多科学家的共同努力,终于将那浩如烟海的几万份科技资料逐一审阅完毕。
这仅仅是个开端,系统的深入研究尚待开启,若真要深入探索,恐怕十年八载也不足以涵盖其广。
完成初步的资料梳理后,顾羽与团队中的科学家们,对宇宙间不同文明特有的科技成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愈发认识到构建一个符合人类特性的科技体系是何等重要。
“各位同仁,如今资料已尽数掌握,我们今日的议题是:
探讨人类未来科技的航向,明确主导学科,以及人类进化的核心方向。
这些都需要我们今日做出决策,并据此重构我们的科技蓝图。”
顾羽在会议室的主席台上,目光坚定地对座下的科学家们说道。
“关于进化方向,我倾向于强化人类的生存能力,同时保持我们现有的生命形态与特征不变。”
一位科学家首先发表看法。
“我完全赞同,若是为了生存能力的提升,而将人类转变为硅基生命,那我们还能称之为人类吗?”
另一位科学家紧接着表示。
“但话说回来,不触及生命本质的改变,人类细胞的优化空间确实有限,这就像自然界的法则,鸡蛋与石头的较量,不从根本上调整,终将限制我们的发展。”
“我们或许可以探索生物科技的极限,将人体细胞强化至生物兵器的级别,而不必颠覆人类的生命本质。”有人提出了折中的方案。
“但这不过是换汤不换药,若是对人体内部结构、细胞构成乃至DNA序列进行深度改造,这与改变生命本质又有何异?只不过是拥有了人类外貌的另一种生命形态罢了。”反驳之声随即响起。
顾羽静静地坐在主席台上,倾听着科学家们的激烈讨论,并未急于表态。
对于是否应改造人类生命本质这一核心问题,他同样心中存疑。
正是这份审慎,让他选择此时此刻,只是作为一个聆听者,默默吸收着每一个观点,为未来的决策积累智慧。
毕竟,生命本质的改造,是人类发展道路上不可回避的抉择,它的每一个细微变动,都将深远影响人类的未来。
在探讨科技与人类未来的紧密关联时,一个核心问题浮现:我们应当选取何种科技领域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以便最深刻地触及并提升人类的生命本质?
设想一下,若我们将生物科技视为未来探索的主要航道,那么借助其力量,人类或许能开启一扇通往延长寿命、增强智力、优化适应性的大门。
这样的变革无疑将是深远的,但随之而来的,也可能是一个外表看似未变,内里却与往昔大相径庭的新人类形态,宛如科幻中的“虫族”,这是科技进化之路上难以回避的变迁。
面对宇宙六级文明的宏伟蓝图,若人类仍保持着现有的脆弱,任何高级科技的微小失控都可能成为灭绝的导火索。
于是,有人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观点:不必强求人类直接适应环境,而应利用科技作为我们的第二层皮肤,增强我们的生存能力。
正如防弹衣赋予普通人抵御子弹的力量,我们无需改造自我,而是以外在辅助达成保护。
诚然,这种方法并未触及生命本质的根本变革,也无法全天候覆盖所有风险,但它启发了一个更为巧妙的思路——创造一种能够内嵌于人体的“科技护甲”。
这一设想,旨在不改变人类基本生命形态的前提下,通过科技的融入,逐步提升我们的生存能力。
这时,一位青年科学家语出惊人,他提出了让科技与人体无缝融合,创造“内嵌护甲”的构想。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天马行空,但在科技的无限可能面前,一切设想都值得被严肃探讨。
顾羽,这位聆听者,听后眼中闪烁着认可的光芒。
他意识到,这不仅避免了生命本质的深刻改变,还巧妙地将人类的未来寄托于科技与生命的和谐共生之上。
毕竟,探索未知、追求更强,是人类永恒的渴望。
而在这条路上,如何保持自我,同时拥抱变革,才是最智慧的抉择。
说实话,若真要为了增强生存能力就改变人类生命的根本形态,他骨子里是排斥这样的想法的。
但现在,这个念头如同破晓之光,恰恰为解决顾羽长久以来的难题带来了希望——那就是将人类的身体巧妙地与护甲融合。
简单来说,就像是给身体穿上一件不同寻常的‘内衣’,只不过这件内衣是嵌入体内的。
“关于这护甲的研发,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我们会遇到哪些主要挑战呢?”
顾羽提问道,声音中透露出一丝急切。
“理论上讲,无论是利用生物质材料还是高精尖的粒子材料,都有潜力实现与人体无缝对接的融合,但护甲的实际效能如何,还需要我们通过一系列严格的实验来验证。”
一旁的科研人员给出了谨慎而专业的回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顾羽微微颔首,表示认可。
他明白,首先要确立研究的目标和方向,至于最终的效果,得靠后续的研究和实践来说话。
“那么,我们就正式把这个研究项目确定下来。
接下来,大家不妨围绕地球的未来发展展开讨论。
以护甲为例,无论它采用何种尖端科技,都离不开基础材料科学的进步。
这就意味着,人类未来的科技进步必然以基础材料学为核心支撑。”
顾羽说到这里,眼神变得更加坚定。
“再来说说基础材料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吧。
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三大路径:物质类文明、能量类文明和机械类文明。
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辉煌与局限。
物质类文明依赖基础材料学和引力学,能量类文明则是基础材料学和高能物理学的结晶,而机械类文明则是基础材料学与机械动力学的完美结合。
这三种文明各自代表了极致的追求,但同样也伴随着极端化的风险,比如可能需要彻底改变人类甚至地球的自然状态。”
顾羽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我认为,人类在选择前进的道路时,应避免这样的极端。
我们应该在保持地球生态环境稳定的前提下,寻求科技与生命的和谐共生。
下面,请各位畅所欲言,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顾羽话音刚落,会议室里陷入了一片沉思。
每位科学家都明白,一个文明或种族的未来之路,既需要宏大的愿景,也需要谨慎的选择。
他们面面相觑,但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许与探索的渴望。
在这一刻,静默成为了一种默契,大家都在心里默默构建着属于人类的明天。
在当今社会,众多种族与文明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往往聚焦于一两个核心学科作为基石,辅以其他领域的知识作为支撑。
正如顾羽先生先前提及的那三大文明典范,它们均采取了双学科并进的策略,这种策略虽成效显着,却也伴随着一定的局限性,显得颇为激进。
相比之下,那些以三门学科为核心架构的文明,尽管初期步履维艰,却能避免明显的短板,展现出更为稳健的发展态势。
因此,人类当前的选择,是立足于三门核心学科,同时保持对第四门科技的探索热情,但这一切必须建立在不牺牲科研效率与进度的前提下。
基础材料科学作为已定的基石之一,其余两门学科的选定便显得尤为重要,这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与高度。
“我坚信,量子力学应当成为我们探索宇宙、推动文明进步的关键领域。”
一位学者坚定地说,“无论从潜力挖掘还是实际应用的角度考量,量子力学都具备成为核心学科的必要条件。”
然而,另一位专家则提出了不同看法:“诚然,量子力学的潜力巨大,但其研究深度与广度同样意味着巨大的时间投入。
我认为,量子力学应当被细化为多个子学科,如引力理论、大统一理论及能量场论等,各自独立发展。
若将其视为单一核心学科,恐将延缓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速度。”
面对这样的争议,量子力学研究中心的负责人李老先生挺身而出,他自信满满地展示了一份详尽的未来发展规划:
“各位,请允许我展示我们的研究成果。
我们中心已对量子力学领域进行了全面梳理,剔除了不符合人类发展方向的研究项目,明确了未来的探索路径。
量子力学,必将成为人类科技树上的璀璨明珠。”
随着李老先生的话语落下,他手中的存储器中的数据被投射到了巨大的屏幕上。
顾羽和在场的科学家们瞬间被屏幕上的内容所吸引——那是一个他们再熟悉不过的恒星系,但接下来的展示却让他们瞠目结舌,纷纷陷入了沉思。
这一刻,所有的争论似乎都暂时停歇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片浩瀚的星空之上,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期待。
这就是咱们地球目前所在的家园——一个浩瀚无垠的恒星系。
但真正让众人瞠目结舌的,并非这个恒星系本身,而是它周遭那番非同寻常的景象。
环绕恒星系之外,无数庞然大物般的未知机械体静默地守护着这片宇宙疆域,宛如古老而神秘的守卫者。
随后,屏幕上的画面如同穿越时空的窗口,展现了这个恒星系穿梭于星辰大海,进行宇宙旅行的壮丽景象。
就在这宁静的旅行中,前方骤变,无数战舰与星球要塞如潮水般涌现,它们以惊人的速度逼近,气势汹汹。
紧接着,璀璨的光芒划破夜空,来自那些战舰与要塞的炮火倾泻而出,目标直指恒星系外围由氢元素构成的防护层,那光芒之盛,足以点亮整个宇宙。
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如此强大的攻击竟未能穿透那层看似脆弱的氢墙,仿佛它是宇宙中最坚实的盾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就在众人屏息以待之际,恒星系的心脏——太阳所在的位置,爆发出耀眼的光芒,仿佛恒星本身也在响应这场宇宙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