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2 / 2)

🎁美女直播

气氛开始紧张起来。可就在这时,步兵队列中响起一声枪响。

步兵和骑兵们转过头去,看见了扛枪上肩的步兵队列中,某处腾起了一团黑火药击发后的浓厚白烟。中士气急败坏地跑过去,赏了那个走火的冒失鬼一耳光。还好枪上肩时枪口都是对天的,没有伤到人。

可等这个插曲结束,大家回过头来时,原本满满当当的广场上已经空无一人了。地上只剩各种各样的垃圾——衣服、鞋子、酒瓶、包装纸之类的玩意,远方还有正在向着巷子里狂奔的学生。。。。。。

小楼高处里隐蔽注视的侦察员们却看得清楚,在那一声枪响过后,广场上的人群就像流水一样涌动起来。他们逃命的速度之快,连打惯了游击战的保民军指战员们都叹为观止:人山人海眨个眼就变成了无数小水滴,向着四面八方涌动,再几个呼吸后就钻进了四面八方的建筑和巷道。突出一个化整为零各自行动,这效率,这速度,保民军特种兵们都要感到自愧不如。

至于武装镇压?不存在的事儿!哥萨克骑兵都撵不上这群学生!

士兵们囧囧有神地拉开散兵线,排查着广场上的安全隐患。而侦察员们也匆匆地跑出了小楼,开始撤退。

“我觉得这帮家伙靠不住。”塔露拉低声说。

霜星撇嘴:“这帮家伙靠得住?我们还不如指望帝国军集体自杀。”

“别笑话别人了。事情还没完。”康曼德回答,“这恐怕是全城转入战时状态的信号。”

**

康曼德的预言并没有出错。随着保民军开始从多个方向逐步压缩切尔诺伯格的外围防线,帝国军也开始逐渐铁腕起来,撕破原先对市民“体面”的画皮。

全城转入战时状态,严禁任何人在宵禁时间上街;“一刀切”地暴力驱散一切群体活动——这其中可不全是学生示威式的闹剧,对于没有贵族崽子混杂其中的工人罢工、流氓打砸抢,帝国军一视同仁,个个字面意思地“一刀切”。制造的伤亡数以千计。

甚至到最后,连“混杂着大批贵族子女”这个学生群体的“护身符”都不管用了。城外防线被保民军飞机坦克大炮反复锤击,一点点地凹下去,急了眼的第三集团军直接命令把那些学校的学生强行驱逐出校,强行集中到少数几所学校中关押,免得这群小混球搞出什么事情来。

第三集团军干出这种跟切尔诺伯格贵族几乎撕破脸皮的事情,是因为确实被打急眼了。他们大大低估了那些保民军战争机器的威力。前线那些主力集团军总结出的经验教训,那些在第三集团军官兵们眼中“过分复杂”、“自找麻烦”的战壕系统,在实战中才发现是太过简陋。

面对那些不过是泥泞土沟的堑壕,保民军甚至在空军飞机的武器弹药清单中加上了集束炸弹,这种理论上只适合攻击开阔地带目标的弹药。

原因很简单,第三集团军几乎没有任何工程机械,他们的战壕大多是士兵用铁锹挖出的低矮堑壕,甚至只是来不及连成战壕的散兵坑。最主要的掩蔽部是猫耳洞,半地下掩蔽部乃至更深的防炮洞屈指可数。而他们的军官和士兵在挨炮弹上也一无知识二无经验,在猛烈的打击中死伤惨重。

战斗轰炸机和强击机投下雨点般的集束炸弹,在瞬间把整连整营的帝国军阵地笼罩在爆炸中;暴露在外的有生力量遭到严重杀伤后,帝国军幸存者现在也缩在了较好的隐蔽位置中,这时保民军空军会再抛下燃烧弹。

在保民军的各种新奇玩意中,帝国军官兵最害怕的近距离武器莫过于火焰喷射器和喷火坦克。而一枚标准的航空燃烧弹,制造的火海也要比一整个防化连还可怕!

一枚空投燃烧弹的子弹药里能装填1。5千克的凝固汽油,一枚空投燃烧弹可以装填四十枚子弹药,一架战斗轰炸机或强击机足够挂载四至六枚空投燃烧弹。而保民军的一个航空兵大队,二十四架飞机足够一次性制造五千个火点,把帝国军的一整个团级阵地包裹进去。

灼热的火流在阵地上四面开花,每秒都有燃烧弹子弹药制造火点。高温气旋四处席卷,把各种土的、布的、肉的碎屑卷进空中;燃烧火溪却顺着地势,流进连排水沟都没有的帝国军战壕中。。。。。。。

先用集束炸弹最大限度杀伤无防护目标,接着再用凝固汽油燃烧弹进一步消灭躲藏在掩体内的残存敌军,同时利用凝固汽油燃烧所产生的高温诱爆因引信故障等原因未爆炸的集束炸弹(集束炸弹的子弹药数量多,引信体积又小,难免出现未爆弹)。等火焰熄灭后由机械化部队突破防线,后续的摩托化步兵打扫战场并跟进——这就是保民军对第三集团军这群挖坑佬的办法。

死守只能守死在阵地上,甚至无法给敌人造成远小于自身伤亡的杀伤。那反冲击呢?

不甘被活活烧死的乌萨斯士兵们发起一次次反击。无论是排级还是师级规模,都不计代价前仆后继,又一次次地被密如织网的机枪、铺天盖地的炮火和雨点般的航弹撕得血肉横飞。大批帝国军士兵高呼着“皇帝万岁”,挺着刺刀向近在咫尺的保民军亡命突击,绝大多数情况下只会在密不透风的火力网前变成一堆堆残缺不全的尸体。

不错,第三集团军有足够的兵力把守接近切尔诺伯格的每一条防线。可他们完全没有有效的技术、战术和武器装备。整个团整个团地顶上去,不过几小时就土崩瓦解。从三月初开始苦战一个星期,切尔诺伯格外围防御地带各枢纽被拔得一个不剩。三月十日下午,保民军终于打碎了帝国军在城外所有的阻击线,包围了切尔诺伯格。保民军侦察兵们只需要爬到小小的土丘上,不用望远镜就能看见远方的移动城市。

与此同时,把各种残兵败将收缩进切尔诺伯格城区的第三集团军开始垂死挣扎。切尔诺伯格居民的生活秩序已经彻底宣告完蛋,所有的市政服务都已停止运转,电话和电报通信中断,剧院、电影院、游乐园全部关门大吉,餐厅和酒吧也不再营业。

第三集团军疯狂地补充起之前被打残的部队。为保全自身,切尔诺伯格紧急进行了最后一次努力。尽管没有有效的航空兵和装甲单位,但第三集团军把大批老人、男孩及因伤病而不适合服现役的军人填充进了部队,重新恢复到十二万人的规模,基本满员。

然而,现在的帝国军各部队所受训练有限、战斗力低下,而且严重缺少重武器和通信器材。人们大多是被强征进部队的,违令者早就被当众处决,因而士气低落。只是凭着切尔诺伯格的军工企业和大量库存,在轻武器方面的供应还是很充足的。

唯一的好消息是,帝国军所需把守的阵地只剩下市区,这里面塞满了部队。这些部队以少量身经百战的老兵为核心,以大量受过一定训练的新兵为主力,这让帝国军指挥官们有人力去建立连续的防线。

切尔诺伯格的市区有3道环形防线,并进一步划分成了9个防区;包括市政府和城市核心塔等政府和行政机关在内的中央防区,更是采取了彻底的防御措施。所有防御阵地之间都有综合通信体系加以联络,移动城市模块底层的通道同样被用来隐蔽部队的行动。

保民军现在面临着非常令人恶心的前景:先要越过几十米高的移动城市底盘,然后冲入城市化地形中数道兵力充足的敌军防线,必须不断进行突破战斗。这种前景是极度令人不快的。

为了以尽可能小的损失和连带破坏解放切尔诺伯格,切尔诺伯格方面军集中了大批力量,仅一线战斗人员的总人数就超过三十万人。使用125MM滑膛炮的“犀牛”主战坦克;使用T-55坦克底盘,装备152MM加农榴弹炮或160MM重型迫击炮的SU-152、SU-160重装甲突击炮;甚至使用犀牛坦克底盘,装备203MM榴弹炮的SU-203重装甲突击炮悉数登场。

保民军的联勤保障部队为攻克城市筹集了大量物资,指挥员们则努力让部队为最后一战做好准备。部队加印的城市作战经验下发到整个方面军,每个摩步师都组建了个专门的单位来训练巷战,负责人都是以往参与过解放移动城市的骨干。在有限的时间内,攻城部队进行了专门的训练来磨砺巷战和夜战技能;各师都预先组建了大批小规模诸兵种合成战斗群和战斗小组——其官方名称是强击支队和强击群,专门用于巷战。

在攻势打响前,保民军还进行了大规模的专业保障行动。侦察机对切尔诺伯格城区和防御部署实施了6次航空照相侦察。在航空照相、缴获的文件及俘虏口供等基础之上,保民军情报分析人员制作了详细的图表和地图,分发给所有指挥员和参谋人员。切尔诺伯格方方面军的工程兵部队仔细研究了各种各样的情报,为了顺利进入移动城市跨过二三十米高的底盘,部队准备了大批专业工程兵装备,包括但不限于装甲架桥车系统。

保民军各集团军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了:改变方向合围城市、输送补给和火炮以维持进攻、将突击部队改编成适合在城市作战的小规模诸兵种合成单位,以及准备搬运架桥破障器材。在顶着对方激烈抵抗的同时做到这一切,表明保民军参谋和协调工作非常出色,已经做到了驾轻就熟,这是帝国军完全无法比拟的。

但是,仅仅是这些还不够。切尔诺伯格正在变成一个巷战迷宫。帝国军在其中构筑街垒,布置障碍,设置伏击。从市区高楼到模块底层都布满了防御部署。单纯的军事进攻不可避免地要遭到沉重损失。

这就显示出了整合运动另一个方面的优势:城防工事图被两条相互独立的情报管道送出了两次;第三集团军后勤部门的负责人已经是整合运动的地下工作者,他不仅有效地查明并送出了城防部队的部署,而且准备着将整个切尔诺伯格的军事仓库、兵站和物资保留下来,完好地转交保民军。

与此同时,在切尔诺伯格里潜伏的阿特拉斯地下部队,也开始了作业。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突击“石棺”,护送罗德岛方面救出代号“博士”的VIP;但在次要任务上,康曼德交给了梅菲斯特和浮士德一个新任务:

“我军的攻击方案是东西对进,直扑城市中心。而彼得海姆高级中学不仅地处城市主干道附近,还集中了大量被关押的学生。

“你们的任务是在那里随机应变,用一切办法协助主力攻城!”

第四十八章真理与凛冬

今天,1095年3月11日。。。。。。是被帝国军士兵们押进彼得海姆中学的第二天。

女子高中生安娜。莫罗佐娃小心翼翼地行走在学校围墙之下。然后突然定住了步伐:一阵沉重的脚步声从不远处传来,听起来至少有五六个人。身材矮小的女孩被吓了一跳。

帝国军在乌萨斯学生们心中的形象,已经从敬畏为主变成了厌恶为主。而且大家作为“囚犯”被软禁在这里,面对“狱警”之际当然意见不小。

戴着单片眼镜的少女紧了紧披在身上的棕色短罩袍。它完全没盖住里面的青色外套和白色毛衣,女生校服的下半身也有过于短小的黑色短裙,再下面是中筒袜和皮鞋,半条大腿和膝盖都露在外。若不是乌萨斯人,在乌萨斯的三月初穿成这样,高低得冻出点病。

帝国军只规定这帮学生必须缩在学校里,绝不许离开围墙。好几所学校的乌萨斯中学生们,被帝国军像罐头里的肉一样塞进了彼得海姆中学。帝国军却根本没有把宝贵的人力过多浪费在管理学生们之上。

这些学生鱼龙混杂,内部本身就有大量的社团或者说帮派。这样一来,学校里的环境变成了大量学生黑帮争夺生存资源的“丛林”。

安娜和她的伙伴们不算能打,既没有主动欺负别人的能力也没有这样的心思。夜晚的严寒让大家迫切希望今晚能睡在主教学楼。可是附近几扇门都有其他帮派牢牢把守着,想要过去,必须用面包或钱交换。

大家势单力孤,既打不进去也拿不出“硬通货”,只好在外面找地方过夜。今天是安娜负责侦查,结果在这处有些破损的墙边遇到了这种事情,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