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么按照这个说法,自己岂不成了那美艳的女鬼,和自己的师长卢植来了一段香艳的人鬼情未了?
“兄长,我弄疼你了吗?”正在帮刘备受伤的手掌换药的刘德然显然误会了,于是更加小心地放轻了手里的动作。
昨天卢植的那三戒尺虽然没下死手,但用的力气也不小。刘备的手掌红肿了一大片,估计没个三五天是好不了了。
公孙瓒显然也跟着误会了什么,提议道:“受伤的人就应该多出门散心,这样伤病才能好得更快!不如我们趁着今天天气不错,去雒阳城逛一圈吧?”
刘德然自然十分赞成。阿备考虑到自己突然穿越,多走多看有助于了解情况,便也点了头。公孙瓒迅速地准备好了出门的东西,又牵出三匹好马,三人便一同骑马向着雒阳城的方向奔去。
现代人阿备本来是不会骑马的,但好在原主的身体中还残留了许多肌肉记忆,阿备这才没有露馅儿。
卢植的学舍建在雒阳城东南方向约一百里处的缑氏山中,大约在今天洛阳市偃师区东南二十公里的府店镇府南村附近。
汉代的一里大约相当于现代的四百米,一百汉里就相当于四十公里。而马匹的奔跑速度大约是每小时二十五到四十公里。
所以从卢植的学舍到雒阳城,骑马的话单程最多花费一个时辰,一天可以打好几个来回,十分方便。
阿备一行人打算从雒阳城的南门入城,入城之前先去城外的太学门外看看闻名天下的石经。
这些石经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熹平石经。只不过这个时候大家还没有称呼它为熹平石经,而是称之为“太学石经”。
历史上熹平石经一共刻成了四十六块石碑,每块石碑高三米多、宽一米多,一共刻了二十多万字。这么大的工程量当然不是一下子就弄好的,而是今天弄一点、明天弄一点,隔个三五个月就刻成几块石碑立在太学门外。前前后后一共花了八年时间才全部完成。
因此,太学门外前来抄录经书的人总是络绎不绝。即使是不读书的人,也时常跑来瞧一瞧,看是否有新的石碑被立起来了。
第一块熹平石碑被立起来的时间是熹平四年的春三月,而如今已经是九月初了,早已有八块石碑被整整齐齐地立在了太学门外的广场上。
看着那一整排壮观的石碑,阿备的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熹平石经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无疑是举足轻重的,它不仅首开了官方刻石经典文献的先河,而且对校对文书经典、规范文字语义写法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虽然秦始皇在世时统一了文字,但从秦朝灭亡到汉末这四百年里,各种别字、通假字又开始大行其道。如果没有熹平石经,后世的人们或许连一个茴香豆的“茴”字就要记十几种写法,对于经书里的同一句话更是可能会产生上百种完全不同的解释并且谁也不服谁的。
这样下去,先是文化不断分裂,再是人心不断分裂,最后是土地不断分裂。好不容易才大一统的华夏土地将会割裂成千百个各自为政的小国家,而这世界上也就将再也没有什么统一的华夏民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