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诸葛亮心中亦是十分动容。
观察刘备的神情,他心中必定早已知道了正确的答案。但他故意没有说出来,而是将问题抛给了自己,在过程中更是循循善诱、谆谆教诲。他这样做,不仅是将扬名立威的机会给了自己,更是在精心地教导自己!
一时之间,诸葛亮心中五味杂陈,又是感动、又是欢喜、又是惭愧……他暗暗发誓:自己定要用尽这一生的光阴与力量来扶助主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方才能报答主公如此的殊遇深恩!
众人问道:“此计实在毒辣刁钻,不像是董卓这样的粗疏武将能想到的。不知是何人在为他出谋划策?”
刘德然道:“听说是董卓的女婿李儒。”
孙乾转头道:“请主公立刻将此事上奏天子,表明心意。再发布讨贼檄文,以正名义。”
孙乾特意提到了当今的天子刘辩,并且将上奏天子这件事排在拒绝董卓之前。如此提议,比诸葛亮的更加周全稳妥。
诸葛亮听了,心中不由地暗道:果然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以前自以为聪明过人,可主公身边随便一个谋士都比我想得细致周全。我以后一定要谦虚谨慎,更加用功才是。否则,怎么能辅佐主公呢?
小小的诸葛亮在心中握拳,暗自下定了决心。
阿备听了孙乾的建议,点了点头。
而一旁的蹇硕则忍无可忍,再次“腾”地一声站了起来,对着刘备怒目而视:“涿侯,你难道要枉顾先帝遗命吗?”
第123章风萧萧兮易水寒
对于自己身份的定位,蹇硕向来很清晰坚定——他是先帝的托孤大臣,是皇子刘协的拥立着。在他的心里,有资格继承大位的只有刘协。哪怕刘辩已经登基数月,在他那里也是伪帝。
对于自己的这份心思,他向来是大大方方的,从未想过隐藏。
具体来说,从称呼上就可见一斑。直到现在,蹇硕在公开场合始终称呼刘辩为史侯,而不将其称之为陛下。
在蹇硕的心中,他和刘备合作,靠的就是两人同为托孤之臣的身份。事成之后重立刘协为帝,也是两人心照不宣的默契。
可是,现在,刘备却要向刘辩上奏,这不是明摆着向刘辩认主称臣吗?那以后,刘备还会再认同自己托孤大臣的身份,还会再扶持刘协登基吗?
强烈的危机感袭来,蹇硕顿时变了脸色,大声呵斥道:“涿侯,先帝有遗命,让你我共同扶助皇子刘协。你如今竟然要向史侯称臣,你的忠义良心都到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