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在跟傅怀瑾讲戏的时候,傅怀瑾不发一言。
导演有些急了:“你听懂了吗?”
傅怀瑾:“你让我表现出一种别扭的叛逆,对父亲渴望父爱,却因为心中的别扭,行为上却要很抗拒。”
导演一脸的惊喜:“对对对,就是这个意思。”
“哦,不太懂。”
“你爸从你小时候就抛弃了你,将你留给爷爷奶奶,等到你五岁才回来,你对他很陌生,但又想靠近他。”
傅怀瑾皱眉问:“他为什么抛弃我?”
“因为他要去追求他的音乐梦想。”
“那他爱我吗?”
“在后面逐渐的相处中,渐渐意识到你这个儿子的重要性。”
“那我为什么一开始就要爱他,他是陌生人,是闯入者,既然我很叛逆,我应该会想要赶走这个闯入者,甚至会捉弄他。”
“他后来想带你去城市,跟他一起生活,你也想跟他去。”
傅怀瑾摇了摇头,思维逻辑十分清晰:“我不会,那不是我的世界,我喜欢这里的一切,有奶奶,有小黄,还有一大片的农田,可以捉鱼摸虾,可以上树掏鸟蛋,可以躺在草丛里晒太阳,我为什么要去所谓的城市?就算因为好奇去了,我也一定想回到家乡,而不是妥协跟着爸爸在城市生活。”
导演没想到,一个五岁的孩子的逻辑能力会这么强!
一旁的编剧一听,却点了点头:“他说的有道理,这才是孩子的正常想法,是我们想孩子想复杂了。”
孩子就是孩子,他没有所谓的利弊分析,也不会认为城市会比乡村好。
失落的乡村,在大多数的年轻人离开后,只留下一些老人跟留守孩子,成年人的悲欢离合,并不会太影响孩子,尤其对于一个从小在乡村长大的孩子,他熟悉这里的每一寸土地。
而父亲回来,只是因为在城市太过挫败,但最后又回到了城市,他是割裂而矛盾的,小孩却是清醒而执拗的,根本就没有对与错。
编剧在听了傅怀瑾的话之后,反而多了一些灵感,扭头便赶紧去改剧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