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宁想了想,京城商姓人家不多,商屿平时虽然低调神秘,可吃穿用度却实在不俗,寻常商姓做不到这般,唯有高官厚禄才能养得出这般如玉般的君子。
且商屿就是九央,这般好的才情也非普通人家能培养出来的,非书香世家
“冒昧猜一下,户部尚书商安业商大人,可是令尊?”
不待商屿答话,沈老儿先笑了声:“和我猜的一样。”
商屿执手一礼:“商安业正是家父。”
乔宁和沈老儿相视一笑,这位商大人官至户部尚书,是个中立派,很少参与朝中党派纷争,因此口碑甚是不错,是难得的好官。
沈老儿是见过那位商大人的,只不过那是二十年前的事,那时商安业还不是尚书,只是户部一名小官,因为为人正直,引得他多瞧了两眼。
乔宁对商大人也有印象,而且印象不错,当初乔家被抄时,不少官员都曾为父亲求过情,商尚书本来与父亲没有交集和情分,却也开了口,才致使乔家只是被抄,砍头、流放之苦皆不曾受。
这些恩情乔青坤都记得,不止一次跟乔宁和杨氏念叨过。
沈老儿又问:“既然你是商尚书家的公子,为何千里迢迢来德馨书院念书?你看这破书院它教得好吗?直接在京城国子监读书多好啊。”
世家最注重对继承人的培养,商父怎么舍得让儿子来教育水平底下的江德县,要知道商屿连秀才都只是勉强中的,将来考举人可是有一定难度。
这点原因旁人不知,乔宁是清楚的,以九央的才学,考状元都是轻轻松松,何况举人,这样的学问在哪读书都已经无所谓,商屿偏偏选择了江德,肯定有别的原因。
“或者说,你来江德是有别的什么缘故?”
身份都已经透露,商屿不打算瞒着二位,坦白道:“我来江德,确有差事。”
“开海,与洋人做生意,这项政令最开始由先帝提出,虽说史上对外贸易也有先例,可先帝一朝的开放程度尤为深远,洋人、洋货涌入国中,一时间,朝中官员有喜有惧,政见不同……”
商屿娓娓讲述着朝堂上颁布的政令对民间的影响,又如何反馈于朝堂之上,并引起动荡。
乔宁和沈老儿的命运皆与这道政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需要多想也能明白商屿话中的意思。
旁人不知,乔宁站在历史巨人的肩头看得却是一清二楚,放在这个时代,这件事实在太过超前了啊。
“我父亲一时也难抉择,分不清哪种选择对国运更有好处。”商屿继续说,“江德离河口最近,从前朝开海贸易就是重要的交易地,我与父亲商议,亲自来江德考察一年半载,开海交易的好处与弊端,总得亲身体会才有话说,父亲允准我,唯一的条件就是不能把课业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