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总共分封了七位异姓王,九位同姓王,以此来解决秦朝时期郡县制的主要问题,以及沿用部分分封制。
将分封制度和郡县制度融合起来,还是有一定好处的,思索良久,陆煊看向扶苏道:
“到时候,朝堂上讨论分封制度与郡县制度之事,你可以提议,进行分封制度与郡县制度结合的想法。”
“但,最后的结果,依旧是始皇帝决定采郡县制度,因为这是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其实春秋战国时期,早就已经出现郡县制了,并非是秦朝所最先使用的。”
陆煊想起了之前他研究过的一段资料。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就纷纷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其中一些国家已经尝试了郡县制的雏形。
例如,楚国在边境地区设置县,晋国也有类似的县制设置。
这些早期的实践,其实为始皇帝推行郡县制提供了经验借鉴。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在政治制度方面的竞争和探索,使得郡县制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有识之士也认识到了郡县制对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性。
这些,都为秦始皇的决策提供了思想基础。
扶苏听完陆煊的话,目光微微闪烁,道:
“父皇,可能会选择郡县制度吧。”
“因为,分封制的弊端太明显了,诸国混乱连年征伐,就是因为分封制,虽然我觉得分封制度好,但也确实有明显的问题。”
按照历史大势来看。
西周初期实行分封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政治局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封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较大的权力,独立性强,逐渐形成了割据势力。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相互征伐,战乱不断,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权威。
甚至,周王室已经无法号令各个诸侯国了,扶苏想起了齐国,齐国始祖乃是周王室开国功勋姜子牙。
齐国君王,应该一直是姜姓吕氏的。
但后来,却改为了田!
这一切,皆是因为田氏用尽了数代努力,最终篡国,那个时候田氏请周王室策令田氏为齐国国君,正常情况下周王室怎么可能会同意?
但面对田氏的压力,最终还是同意了。
这不足以证明,到了中后期,周王室别说号令各个诸侯国了,连这些诸侯国内部的大家族,也无法任令。
父皇亲眼目睹了分封制带来的混乱和灾难,深刻认识到必须采取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来避免重蹈覆辙,而郡县制确实能够将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有效地防止地方割据,符合父皇统一六国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求。
“嗯,你知道始皇帝肯定会选择郡县制就好,不过我让你提议,郡县制度和分封制度同时采用,是有其他想法的。”
“其实,秦朝时期是有很多功勋重臣,是想采用分封制度的,毕竟他们可以到各地建立一个个诸侯国,成为这些诸侯国的主人,谁不想成为一国之君呢?”
“而你若是提出郡县制度和分封制度同时采用的话,一:始皇帝不会因此动怒,因为你提到了也采用郡县制度,符合始皇帝心中的想法,二,分封制度和郡县制度同时使用,又没有直接否决郡县制度,除了始皇帝外,其他支持分封制度的大臣,你也不会因此得罪。”
“二,此举势必会让你得到一些重臣的人心,肯定会有人喜欢分封制度的,虽然不清楚是谁,但如果你提出的建议中,包含分封制度,那么这些希望未来自己被封为诸侯王的重臣们,是否会更愿意让你继承皇位,他们是否会想,未来你继承皇位后,分封诸侯王呢?”
没有人是不贪婪的。
陆煊想抓住这种心理。
他感觉,势必会让扶苏得到一些惊喜,意想不到的重臣支持。
即使这种支持,不会立刻出现。
但那些重臣因此产生好感,未来或扶苏遇到了困难,或有人针对陷害扶苏,这种重臣都会或多或少给予帮助。
“我知道了。”
扶苏将陆煊的话,深深记在心中。
回去,等待这件事情的发生。
然后,提议将分封制度和郡县制度结合。
还有传播‘亡秦者胡’流言是六国贵族暗中制造的消息。
两件事情,他回去就做。
这次扶苏并没有在陆煊的家中,听李承乾请教问题,他感觉事态有些紧迫,需要尽快将亡秦者胡这件事情的消息传播出去。
毕竟,父皇已经下令征讨匈奴。
目前正在召募士兵。
若是这消息传播的晚了,将会耽误很多事情。
他必须等消息酝酿到一定地步,在整个大秦境内全部传播开来,然后这个时候在请父皇,征召六国贵族子弟,,共同征讨匈奴。
也唯有这样,才最有效果,能让六国贵族们互相猜忌生疑,甚至互相为敌。
扶苏向陆煊行礼后,就离开了。
陆煊起身微微伸了伸懒腰,扫了太子李承乾一眼,“怎么,你又遇到麻烦了?”
李承乾顿时摇了摇头。
“陆师,我只是来汇报情况的。”
“我已经令人暗中举报,朝廷中的三品官员轻视魏王李泰之事,并且今日这件事情,父皇格外震怒,严厉斥责了房玄龄等重官。”
“除此之外,就是权万纪之事了,我提前令人,通知权万纪两地盛产白银,以及如何上书之事情,但当世权万纪并未回我消息,很明显不想和我太子府牵扯太深。”
“也同样是朝会上,权万纪如原本历史记在一番,上书言事,父皇震怒,当天罢免权万纪官职。”
“目前我依旧无法确定的是,权万纪是否会加入我太子府阵营。”
了解清楚目前李承乾那边的情况后,陆煊道:
“权万纪,肯定会加入你的太子府阵营,但其中的主要原因并非权万纪,而是齐王李佑府上的一个人。”
“此人,名为阴宏智。”
太子李承乾愣了愣,什么情况,阴宏智?
嗯,算算关系的话,齐王李佑是阴宏智的外甥,阴宏智能左右权万纪和齐王李佑的想法,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过,阴宏智为何要帮助自己呢,夺嫡之争残酷无比,若说涉入其中很有可能有生死之危,他知道此人拥有大智,据说论能力仅次于房玄龄、长孙无忌等重臣。
而就是因为拥有不俗智慧,更应该不参与到夺嫡之争里面来啊。
李承乾心中思索着阴宏智此人。
昔日,玄武门之变前夕,阴宏智授予秦王洗马,揭发隐太子李建成昆明池之变阴谋有功。
父皇称帝后,其姊阴月娥颇得宠爱,授一品夫人德妃,得到姐姐照顾,阴宏智迁吏部侍郎、御史中丞等,可谓荣宠至极,能与司空长孙无忌分庭抗礼,不少勋贵子弟与之交攀。
后来,阴宏智的外甥齐王李佑归藩就国后,兼任齐王府长史。
“我之前就想到这一层面上了,对于你来说,齐王李佑的支持犹如双刃剑,看是否能用好了。”
陆煊的话,让李承乾感到云里雾里的,看着李承乾这幅模样,陆煊仔细解释了起来。
“齐王李佑的外祖父,名为阴世师,隋末年间,阴世师与代王杨侑留守长安。”
“隋大业十三年,唐国公李渊自太原起兵后,李渊幼子李智云被阴世师所杀,年仅十四岁。”
“当时谁又能想到,未来李渊能建立大唐王朝呢?阴世师只是把李渊当做反贼来处理,随后其与骨仪,令京兆郡寻找李渊家族的五庙墓葬所在地,并掘之!这件事情引起李渊震怒,李渊入长安后,亦以阴世师、骨仪等拒义兵为由将其杀害。”
“阴氏与李唐,可谓国仇家恨。”
李承乾脸色怔了怔,他并不知道这件事情,而且他也从来没有想过,皇弟齐王李佑府内的长史阴宏智,其曾经在朝堂上权势滔天,能与司空长孙无忌相抗衡,却与他们李家有着如此深仇大恨!
这件事情父皇肯定清楚,难道是因为阴宏智揭发昔日隐太子时期的昆明池之变有功,在加上阴宏智的妹妹阴月娥是一品夫人,得父皇喜欢。
父皇就如此重用阴智宏,真不怕阴智宏报复?
“既然阴氏和李氏有着深仇大恨,那阴智宏未来报复了么?”
李承乾不由得问道。
陆煊微微点头,“贞观十七年,阴智宏教唆齐王李佑谋反。”
“所以,我说阴智宏和齐王李佑是双刃剑,就看看你是否能够使用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