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以左丞相李斯、国尉尉缭、上卿姚贾为首的法家集体,以及以仆射淳于越、博士伏生、待招博士叔孙通等人的儒家集体,他们原本还想继续唇枪舌剑,喋喋不休争论下去。
却被长公子扶苏突如其来的一句话,打断了。
同时采用分封制度和郡县制度?
扶苏公子的这个想法,似乎也有一些道理,同时他们觉得,若是同时采用这两种方法的话,或许是目前最适合当今大秦的。
但很大概率上,陛下是不会同时采用两种方法结合的。
“扶苏,说说你的想法。”
始皇帝看向了扶苏,略微感到新奇,他这个长子,莫非也有高见?
同时采用分封制度和郡县制度,倒是有些意思,或许当真可行。
扶苏闻言,立刻恭声道:
“父皇,儿臣认为,若能同时采取分封制和郡县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我秦朝的所有功勋、贵族势力。”
“通过郡县制,朝堂上能够直接控制一部分地区,掌握重要的政令、律法、税收、官员任免等重要事物,这使得父皇依旧能保持对大秦境内的全体掌控;另一方面,分封制给予了地方一定的自治权,满足了部分势力对地方权力的诉求,避免了各方势力因权力分配不均而引发的冲突,毕竟,现如今朝堂上就存在着军功臣集团、宗室势力等等。”
说到这里,扶苏想了想,又提到了一个始皇帝很关心的地方。
那就是,建设各大工程!
从后世陆师那里,扶苏了解到很多后世人都认为父皇做出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如修建万里长城、修驰道等等。
但其实,父皇何止修建了这些?
各个地方,除了大量宫殿楼阁外,诸多工程简直数不过来。
而分封制和郡县制同时采用下,大秦中心区域的境内,父皇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建设各种工程。
而周围各个诸侯王,他们在自己的封国内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之后,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建设相应的,更有作用、更利于百姓的工程,如鼓励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发展商业的工程等。
心中思索至此,扶苏将心中所想说出。
“呵呵,我倒是觉得公子说的很有道理。”
右丞相王绾出列,露出笑容来道。
他目前,完全处于朝堂上的边缘地带。
名义上,他还是秦朝的右丞相,并且秦朝以右为尊,右丞相地位和权利要远远强于左丞相。
但他已经年迈了,而左丞相李斯又太过于强势,并且论能力确实远远强于他,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朝堂上的大事,陛下都已经不和他商议了。
他既不偏袒儒家,也不偏袒法家。
只是,今日这争论分封制和郡县制度的事情,他有必要站出来说一番,起码,他现在仍旧是大秦的右丞相。
右丞相王绾侃侃而言:
“陛下试想一下,境内设立郡县制,地方官员由朝廷任命,那么朝廷对地方的管理和税收征控制力能提高不少,境内主要区域通过郡县制势必能够有效地征收赋税,保障朝廷财政的收入;而地方区域,特别是边疆重镇,税收可不是那么好征求到的,目前大秦官吏数量紧缺,若是边疆设立藩王的话,那么这税收之事,就不用愁了。”
王绾的这句话,戳中了始皇帝的心,他并非喜爱金玉钱财之人,但征讨岭南百越、攻伐匈奴,建造陵墓、阿房宫、修驰道、直道、长城。
还有迁徙六国贵族,统一度量衡、文字、车辙,等等事情,都需要钱啊。
税收,确实是他很关心的问题,他心中还有那么多事情要做,这一切都需要钱的支持。
“父皇,若是同时采用郡县制度、分封制度,还有其他的好处,那就是分封的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国内有一定的军事权力,可以组建和训练军队,加强地方的防御能力。”
“并且诸侯王能够拱卫中央,提供军事支持,在中央政权面临内部叛乱或外部威胁时,诸侯王可以率领自己的军队前来支援中央,起到拱卫中央的作用。”
扶苏道,他想起了秦朝之后,汉朝发生的两件事情。
这些,皆是陆师教给他的,就是上次他前往后世。
汉朝初期同时采用了分封制度和郡县制度,确实有一些明显的好处,并且有明确的事件,可以证明这种好处。
汉朝初期,边境地区面临着匈奴等少数民族的威胁,诸侯王的军队可以在边境地区进行防御,保卫国家的安全。
如历史上,曾发生汉朝下属的诸侯国燕国、代国等北方的封国,在抵御匈奴的入侵方面,未曾需要汉朝派遣军队,而是用自己诸侯国内的军队,抵御了大量蛮夷的入侵。
还有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中,虽然部分诸侯王发动了叛乱,但也有一些忠诚的诸侯王支持中央政府,帮助中央政府平定了叛乱。
这些,皆是好处。
“暂置此事。”
良久后,始皇帝淡声道。
他既没有采用李斯等法家大臣推荐的郡县制。
也没有采用淳于越等儒家大臣推荐的分封制。
最后也没有采用扶苏提议的,同时使用分封制和禅让制。
而是选择将此事暂置!
李斯等法家大臣神色微变,他们清楚陛下的心思,可以说郡县制度,一直是陛下心中的想法,甚至这些年来,陛下经常和他们讨论,以往各个诸侯国使用郡县制的好处和弊端。
很明显,陛下是在借鉴以往各个诸侯国使用郡县制度的经验。
可以说,今日他们能够断定,陛下绝对会采用郡县制,因此无论儒生们如何提出建议,他们依旧视对方为笑话,仿佛犬狗狺狺狂吠。
可为何,最后陛下决定将此事暂置?
暂置的意思,就是将这件事情先放在一旁。
等陛下彻底决定清楚了之后,再决定。
是什么原因,导致陛下产生了其他想法,决定暂置此事?
这一刻,众多大臣皆或多或少的看向扶苏,极大的可能,是扶苏提出的‘分封制度和禅让制度同时采用’的方法,让陛下心中的决定突然改变。
扶苏此时也愣了愣,他记得陆师说的很清楚,即使他提出了这种建议,父皇依旧会采用郡县制的。
可为何,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难道说,历史从这一刻再度改变,秦朝之后将不采用郡县制度,而是采用他提出的建议?
分封制度与禅让制度同时采用!
若真的如此的话,确实是件好事,因为汉朝初期采用这种制度,确实解决了天下大乱、人心不稳,功臣勋贵的问题。
始皇帝并未立刻做出决定,目前大秦到底是沿用分封制,还是采用郡县制,亦或者两种制度互相结合,但此时朝堂上部分大臣,心中却浮现出各种想法。
部分勋贵大臣,眸光微闪,有意无意的打量着扶苏。
他们这些人,大部分心中是想采用分封制的。
按照目前他们的爵位来说,若是分封,必然能够掌管一个独立的诸侯国。
那时候,就将不再是‘臣’了。
虽说他们还要向陛下称臣,但在自己的诸侯国内,却拥有生杀予夺之权,完全相当于地方性的独立皇帝,这不舒服么?
周王室分封的诸国诸侯,未来子嗣绵延啊,都流传了下来,而他们身为臣子,却远远无法做到这一步,或许哪一日触犯律法,就被株连了。
大秦律法严苛,这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些大臣,心中产生了一个想法,即使陛下不采用分封制,亦或者不采用扶苏提出的方法,那么未来扶苏继位,是否会采用这种方法呢?
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
不管怎么说,这些大臣心中都知晓了一件事情,长公子扶苏,是不反对分封制度的,这就是好事!
而如今大秦陛下的诸多皇子中,谁又能比扶苏公子能有资格继承皇位呢?
左丞相李斯、国尉尉缭、上卿姚贾等坚持郡县制的大臣们,也对扶苏产生了关注,只要扶苏不坚持只用分封制度就好,若是郡县制度和分封制度同时采用,也并非是不可以的事情。
总之,最后还要看陛下的决定。
朝会到这里,并没有结束,目前大秦朝堂上每日的事情繁杂,很多很多。
若是选择休养生息的话,仅仅是处理各个地方的黔首生活情况以及六国余孽就可,但随着攻打岭南和征讨匈奴的战役开启,还要各种大型工程的修建,可以说秦帝国宛若一个高速运转的机器。
上至皇帝,下至黔首,中间的各位大臣,每日都闲不下来。
朝堂,更是闲不下来。
诸多大臣们陆续出列,汇报着各种情况。
扶苏这边,也在准备措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