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这三份资料为扶苏打印出来后,陆煊可没有急着让扶苏立刻离去,因为那件事情很快就要发生了。
焚书!
焚书这件事情的导火索,就是因为博士淳于越提议分封制度、左丞相李斯提议郡县制度,从而引起了以儒家为首的淳于越儒家集体,以及以李斯为首的法家集体的一次对抗。
这场对抗争斗,以秦始皇采纳同意李斯的‘郡县制’结束,同时也代表着法家集体以及李斯的胜利,胜利过后李斯自然没有忘记打压儒家以及淳于越,立刻提出焚书之事。
为何焚书这件事情,能和打压儒家、淳于越产生关系?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
首先,焚书这件事情,能够很大程度上的维护郡县制,巩固朝堂集权,也就是符合始皇帝心中想的,将天下所有权利集中于自己手上。
而非像夏商周三代,明明整个天下是属于天子的,但各个诸侯国的事情,天子也无法出手。
秦朝建立后,在政治制度上存在争论;一部分人,如淳于越等主张恢复分封制,认为这是古代的传统制度且能保证国家的稳定;但李斯是郡县制的坚定拥护者,他认为分封制会导致诸侯势力分散中央权力,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
而当时的儒生们依据古代经典,对现行的郡县制提出质疑和批评,这对刚刚建立的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构成了威胁。
通过焚书,完全可以是一种对于儒生集体提议分封制度的一种制裁,可以打压那些推崇分封制的声音,减少思想上的分歧,从而维护郡县制。
秦朝统一六国后,各国的旧贵族和知识分子中仍存在对秦朝统治的不满和反抗情绪;他们利用儒家经典和百家学说中的思想来批评秦朝的政策和统治,煽动民众;李斯认为这些言论和思想的传播会影响到秦朝的政治稳定,因此建议焚书,以消除反对势力的思想武器,维护秦朝的统治。
所以说,焚书这件事情李斯提议出来,不但可以打压儒生集体,提高法家在朝堂上的地位,还完全的符合了始皇帝集权的想法。
“原本的历史中,李斯提议焚书,你从而拒绝,被始皇帝‘发配’到北郡,成为蒙恬军队的监军。”
“现在,你是否还是拒绝?”
陆煊看着扶苏道,他忽然有些感慨。
第一次见到扶苏的时候,他就问了这个问题。
扶苏的回答是,依旧拒绝。
能说扶苏做的错么?扶苏没有错,历史上每一本书,能被创作出来,都代表着这本书是那个时代的人文精华,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焚书这件事情,确实让许多能够流传下来的古书,就此消失。
他总能从现代的网络上,看到很多人说‘当年秦始皇焚书,焚烧的都是术士书,哎呀秦始皇做的是对的’,这纯属是无稽之谈。
根据部分关于秦朝的史书,可以说明确记载,秦始皇焚烧的书中,包括儒家的《诗》《书》和百家语,为何要焚这些书?就是为了统一思想,因为这些书籍中包含了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观点,与秦始皇想要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理念相悖。
儒家经典《诗》《书》在当时的文化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被广泛传播和学习,秦始皇担心这些书籍会成为人们反对秦朝统治的思想武器,所以将其列入焚书范围。
百家语则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成果,代表了不同学派的观点和主张,同样对秦朝的思想统一构成了挑战。
同时被焚烧的书中,还有其他诸侯国的史记,秦始皇认为其他诸侯国的历史记载可能会对秦的统治产生不利影响,或者会引发人们对过去分封制度的怀念,不利于他所推行的郡县制的巩固,所以下令将除秦记之外的诸侯官史全部烧毁。
始皇帝怎么可能只焚烧术士书?
若是只焚烧有关于方士之书,那么原本的历史上,扶苏又为何因为这么一件小事情,而和始皇帝产生矛盾?要知道在这之前,史料从未记载过,扶苏和始皇帝这对父子俩产生任何矛盾。
始皇帝焚书这件事情,能让扶苏不顾一切劝阻,就证明这些书完完全全不是方士书籍那么简单。
陆煊思索着这些的同时,扶苏目光微微闪烁,最终还是道:
“陆师,其实扶苏清楚,陆师能够掌握如此多的史料,给予我们带来帮助,就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有各种史书留下,这些史书中,包括文学、历史、神话、地理、政治等等。。。陆师说过自己在后世只是个普通人,那么就代表着后世千千万万的普通人,都能够从这些书中,掌握获得这些信息。”
“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么?”
“我在想,若是父皇不焚书的话,是否会有更多、更全面的书籍流传下来,让后人阅读?同时也能让后世更多的了解到先秦、春秋战国的那段历史?”
“所以我依旧是那般想法,劝谏父皇,停止焚书。”
扶苏的想法并没有变过,甚至反而更加坚决了,他能获得陆师的帮助,归根结底还不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有各种拥有诸多知识的书籍流传下来了么?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绝对不会允许父皇焚毁的。
哪怕,他知道未来将发生什么,也知道这样做会带来何等后果。
闻言,陆煊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