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魏王李泰歌颂唐太宗李世民儿臣赞同封禅(1 / 2)

🎁美女直播

此时此刻,大唐朝堂上,当朝太子李承乾,正在进行第二次谏言!

虽然此次上书中的言辞,远远没有第一次那般犀利,但同样话语中带着刀锋,这让整个朝堂的气氛渐渐压抑了起来,毕竟哪怕是魏征,有时候话也没有说的这么难听啊。

可以看到,陛下即将再次动怒。

随着太子李承乾说完这席话语后,高坐于上方的唐太宗李世民目光微微闪烁,心头忍不住一股无名之火涌现而出。

他,确实是再次动怒、生气了!

因为,这已经是太子李承乾的第二次谏言了,第一次谏言他不但没有惩罚李承乾,并且还对其进行了嘉奖,可没有想到,太子似乎有些越来越过分了,他真把自己当成一个谏臣了?

李承乾是太子,不是那些为了谏言而在朝堂上生存的官员!

他,没有把自己的位置放正。

唐太宗李世民心中火气蹭蹭的往上冒,其实他之所以如此动怒,除了太子李承乾第二次谏言,并且两次谏言中的话语,都不是很好听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之前修建‘飞山宫’之事中,以及之前编排大唐乐舞的事中,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都各自做了一些准备,不过这两次,他都是让魏王先的。

这无疑很是不合礼仪,不合规矩,能让人看出来,他很偏袒魏王李泰,这两件事情结束后,他自己也进行了反思,虽然他很恩宠魏王李泰,但对于这种事情,还是不要表现太过于明显了。

所以今日朝会,对于泰山封禅这件事情,他决定让太子李承乾先行说出自己的想法。

我都已经不偏袒魏王李泰了,难道你这个太子还不明白我这位皇帝的心思?你为什么不说些好听的,站在我这边,让我封禅?为何搞来这样一封谏言书,阻止我封禅?

“好,好,好。”

“好啊,朕不过是想封禅,连当朝太子都来阻止朕。”

“朕仅仅封禅而已,就劳民伤财了?自古以来圣明君王皆行过封禅之事!统一六国的秦始皇、扩张疆域的汉武帝、复辟汉朝的光武帝,难道朕不如他们贤明?如今的贞观朝,历朝历代又有哪个能相比?朕封禅,哪里有错!!”

唐太宗李世民的话语,声音异常的冷淡,注视着太子李承乾。

太子李承乾此时心中是有些害怕的,他一直害怕他的这个父亲,他的父皇对于他管教太严厉了,此时明显感觉到父皇的语气加重,太子李承乾心中不由的在打颤。

但最终,太子李承乾还是压抑住了心中的恐惧,沉声道:

“若父皇认为,儿臣为国为民,谏言有罪,可将儿臣论处!”

他的语气也很硬!

因为这件事情,他确实占理,封禅本来就是一个劳民伤财的事情。

封禅可不仅仅是皇帝前往泰山上游玩一圈那么简单,这一趟皇帝需要带领文武百官前往泰山,沿途路上所有的百姓都要出来跪拜,拿出各种礼物,同时需要无数的花费,这哪一样不是钱?

百姓们岂会理会你这个皇帝封禅有什么好处,对于百姓们来说,过着安安稳稳平静的生活,能够满足温饱,就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而皇帝的这一次封禅,无异会扰乱很多百姓的民生。

并且这次封禅的钱,从哪里来?

目前贞观朝确实天下太平,但依旧有很多刚刚脱离战乱的百姓,没有饭吃、没有衣穿。

太子李承乾从后世陆煊那里听说了一件很搞笑的事情。

那就是,后世很多人认为,唐朝能有贞观之治,是沾了隋朝的光,隋朝遗留下来的粮食足够唐朝使用六十年。

这,纯属无稽之谈!

别说他这个身处于唐朝的‘古人’来说了,他在后世那里,见陆师曾明确用各种史书和历史资料查过,隋朝遗留下来的哪里是粮食,而是钱币,是这些所谓的钱币能够使用六十年之久,至于粮食,隋朝末期天下大乱,早已经被各路起义军掠夺干净了,怎么可能给唐朝留下一滴?

目前,贞观朝诸多百姓依旧过着没有衣服穿、没有饭吃的生活,百姓们急于想稳定下来,好好的耕种、收成,父皇若是封禅,这么一趟下来,不知道会影响多少个州的百姓生活!

朝堂越发安静,唐太宗李世民眼神越来越冷,手被气的直发颤,这个不孝子,竟然在朝堂上反驳他?

他恨不得现在就用马鞭,抽这个不孝子!

终究,唐太宗李世民还是努力压抑下去了心中的火气,扫了一眼太子李承乾,让他退下。

随即,唐太宗看向魏王李泰,缓声道:

“魏王,对于朕想封禅这件事情,又如何看?”

太子李承乾并未直接离开朝堂,皇帝让他退下的意思,就是让他回到原位站好即可,李承乾也没有继续说什么,对于封禅这种事情,哪怕没有自己上书,也会有很多大臣谏言的,只是那些老臣心中估计还在想着词呢。

这,也是一个留名青史的好机会啊!

皇帝、谏臣、封禅,可以说将这三者联合起来,史书上怎么也会记载一笔,谁不希望后世人记住自己的名字?

这就导致,目前贞观朝堂上存在着很多的谏臣,其中有一部大臣,拥有卓越的政治能力,但也有很多的大臣,完全就是为谏言所生的,他们可以说没有任何能力,就是等着皇帝犯错,好进行死谏,然后留名青史。

很快,就会有大臣出列的。

太子李承乾这边等待着,而魏王李泰早就已经得知今日朝会商议的内容了,所以他也早早准备好了一份上书。

歌颂、赞同皇帝封禅的上书。

随即,魏王李泰出列,恭声道:

“父皇,儿臣泰,恭请圣安,闻父皇有意封禅,儿臣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此举实乃圣明之决断,天下之幸事!”

此话一出,自然而然就和方才李承乾的谏言上书谏言的第一句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唐太宗李世民那紧皱的眉头,顿时舒展了许多。

终究,还是青雀懂他这个父亲的想法啊。

这,才是父子。

只听魏王李泰的声音继续响起。

“父皇以神武之姿,定鼎江山,四海升平,万民归心;自登基以来,文治武功,震古烁今;对内,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兴修水利,广开言路,朝堂之上,贤臣如云,政令通达;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此皆父皇仁德之彰显;对外,挥师四夷,破突厥,平吐谷浑,威服高句丽,边疆稳固,万国来朝!”

“如此丰功伟绩,岂可不昭告天地,上承天命,下安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