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句话中,就能看出来,焦玉对于火器是有着明显研究的,可以说直接问到了最重要的地方。
射击精度较差,就会出现炮弹偏离射程这种事情,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战役。
稳定性较差,这个问题就更加严重了,很有可能会出现‘炸膛’事件,也就是炮弹未能发射出去,反而在炮筒内部爆炸,在战役中若是出现这种情况,不但会损失将士们的性命,更加会造成军心不稳。
在焦玉看来,若是新型大炮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话,那么太子殿下的研制就不算是成功。
焦玉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朱标闻言,略微思索,随即道:
“我新研制出的‘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并设有准星和照门,可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较高。”
由于明朝现在还没有‘抛物线’这个概念,朱标随意捡起一枚石子,然后轻轻抛向空中,随着石子落下,朱标声音随之响起。
“石子从我手中抛向空中,然后落到地上,这其中的轨迹形成了一个弧线,这就是‘抛物线’,和炮弹的发射轨迹很相似。”
朱标清楚,父皇和众多官员是能听懂抛物线这个词语的概念意思的,因为‘抛物线’,就是明朝末期至清朝初期,学者梅文鼎在其著作中开始使用的,清朝也属于‘古代封建王朝’,既然清朝人能创造出‘抛物线’,那么明朝人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并不难。
文官们若有所思的点头,武官们则面面相觑,大眼瞪小眼,身为武官,确实某种程度上来说,比文官的反应能力、理解能力差一点。
这并不要紧。
朱标随之来到‘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前,然后又让工匠将目前明朝正在使用的‘碗口炮’搬了过来,让这两门大炮进行对比。
“大将军炮,炮管比较长,管壁厚,口径大,整体形状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能够更好地承受发射时的压力,能完全解决炮弹稳定性这个问题。”
“处此此外,对于精准度,也不用担心,因为我改良了炮弹以及炮弹的装填方式,碗口炮炮弹种类单一,多为实心弹,且火药填装量相对较少,炮体气体密封差,加速距离短,导致射程较近、威力较小;装填方式相对简单粗糙,影响了发射的效率和效果。”
“而我制造了多种炮弹种类,除了实心弹外,还有链弹、霰弹等弹药,形制及使用方法多种多样,可应对不同的作战需求。”
朱标说到这里,想了想,没有解释‘气体密封性差’这个词语的意思,其实他也是似懂非懂,主要是后世陆师那里,陆师也不太懂火器、火药、大炮,陆师只是将他能搜集到的资料提供给了自己而已。
陆师都未必能解释清楚,其中原理呢,更何况他这个‘古人’了。
焦玉最担心问题被解决了,皇帝朱元璋扫了焦玉一眼,明朝开国功臣实在是太多了,甚至有的他都记不住名字,就比如这个焦玉。
见其出列,询问太子朱标大将军炮的精准程度、稳定性等问题,朱元璋忽然想起了这个焦玉。
这个家伙,似乎就是当年自己起义过程中,向自己提供数十支火龙枪的那个人啊。
好像,自己当时还说过,未来若是能取得天下,定要封这个焦玉,一个‘无敌大将军’当。
自己把这件事情忘了!
并不怪他,明朝初期国家处理很难很难,并且有许多事情,因为明朝之前的王朝是元朝,没有任何值得可以沿用的律法、政事处理、郡治划分、官僚体系等等,再加上他好不容易得到了皇位,可以说任何事情都几乎亲自参与,导致很多事情他都忘的差不多了,自己怎么可能把这种小事都记在心上?
想了想,朱元璋忽然笑道,“焦玉,咱记得,当初你还提供给起义军十数支火龙枪。”
“咱当初,似乎好像答应你,要封你为‘无敌大将军’。”
焦玉闻言,心神微顿,他不知道这个时候该如何回复。
是有这回事,还是没有这回事?
想了想,焦玉道:“臣记得,似乎有这件事情。”
隐约间,朱元璋的背后,有和焦玉相识的官员摇了摇头,怎么可以说‘有这件事情’呢?如此回答岂不是是在暗地里说,陛下健忘?有功不赏?言而无信?
不怕陛下杀你的头!?
也不能说没有!
因为陛下既然提出了这件事情,就证明陛下想起了当年的承诺,你如果说没有的话,难道是陛下认错了?
伴君如伴虎,就是这种感觉,有时候的每句话需要深思熟虑,而在朝堂上面对这种难题时,很多老臣能够对答如流,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经历了多年的官途生涯,已经练就了这样一身本领,而焦玉除了火器研究方面,其他能力很是平庸,自然没有得到锻炼的机会,所以如此回答也正常。
朱元璋看了焦玉一眼,随即缓声道:
“既然卿,对于火器有一定的了解,咱就兑换当初的承诺,封你为‘无敌大将军’!”
“正好,你就负责这‘神威无敌大将军炮’的研制之事。”
身旁的朱标看着这一幕,心中觉得有些好笑。
没想到,会发生这种巧合。
历史上,明确有父皇许诺封焦玉为‘无敌大将军’这件事情,并且清朝历史上也确实制造出了‘神威无敌大将军炮’正好就发生了这种巧合,真是神奇。
神威无敌大将军炮的各种信息,太子朱标都已经介绍完毕了,并且威能也得到了试验,接下来就是检验各项能力、问题。
稳定性、精准程度、操纵是否方便、装卸弹药是否麻烦、运输是否困难等等。
太子朱标立刻唤来部分已经熟练掌握大炮的士兵,虽然新型大炮刚刚制造完成,但各行各业确实都会出现一些‘天才’,很快军队中就有部分士兵展现出了一定对于操纵火器大炮的天赋。
由这些士兵,配合将军和大臣们,试验大炮的各种能力。
其中,依旧是焦玉,最为激动,他很久很久以前,就认为整个大明朝,只有他对于火器大炮最为了解,没想到太子对于火器的研究能力,远远超过他,太子真乃神人!
焦玉心情激动,立刻和士兵操纵着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