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大唐氏族志风波再起(1 / 2)

🎁美女直播

大秦成功攻克匈奴,扶苏自然很是高兴,他立刻就准备前往后世。

同一时刻的李承乾,此时心中也很想去后世看一看,可是近日来发生了一件不小的事情。

大唐盛世,长安城中繁华如锦。

近日,高士廉等奉皇命修撰的《氏族志》成书,消息如春风般迅速传遍了大街小巷。

然而,这看似平常的一部书,却在士族间掀起了轩然大波。

五姓七望,自魏晋以来便屹立于士族之巅,荣耀与尊崇世代相传。

他们的姓氏,代表着高贵的血统、深厚的底蕴和无尽的权势。

如今,《氏族志》竟将崔民干列为第一,虽然后被太宗皇帝改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民干为第三,但五姓七望的家族们心中依旧愤懑难平。

在崔氏的深宅大院中,几位士族长老面色凝重地围坐在一起。

崔氏族长崔岳捋着胡须,眉头紧锁:

“陛下此举,实乃对我等士族的轻视。我五姓七望,传承千年,岂容他人轻易将我们的地位撼动。”

陇西李氏的代表李慎微微点头:

“崔兄所言极是。我等士族的荣耀,乃是历代先辈用智慧与功绩铸就。这《氏族志》的排名,绝不能如此轻易被改变。”

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的代表们也纷纷附和,他们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决心联合起来否认此事,誓要让士族的姓氏重新排在前面,恢复往日的尊崇与荣耀。

一时间,长安城中暗流涌动。

五姓七望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利用自己在文人雅士中的影响力,策划各种舆论。

一时间,长安的茶楼酒肆、私塾书院中,都在议论《氏族志》的新排名。

一些文人墨客被五姓七望暗中收买,纷纷撰写文章,歌颂士族的辉煌历史和卓越贡献,质疑皇族将自己排在首位的合理性。

“士族传承千年,底蕴深厚,岂是一朝一夕可被超越?”

这样的言论在民间广泛流传,引起了不少百姓的共鸣。

百姓们虽然对皇族敬畏有加,但也对士族的高贵地位心生向往。

与此同时,五姓七望花费大量钱财,联络各方大臣。

他们以丰厚的礼物和利益诱惑,试图拉拢那些对皇族此举心存不满的官员。

一些大臣本就对《氏族志》的新排名有所疑虑,在士族的游说下,开始动摇。

在朝堂之上,一些被士族收买的大臣开始委婉地表达对《氏族志》的不同看法。

“陛下,士族乃国家之栋梁,其地位不可轻易动摇。此次《氏族志》的排名,或可再斟酌。”

一位大臣小心翼翼地说道。

皇族很快察觉到了五姓七望的举动。

唐太宗李世民面色凝重,他深知士族的势力庞大,不可轻视。

但他也明白,作为皇帝,必须维护皇族的尊严和权威。

李世民召集心腹大臣商议对策。“士族此举,分明是对朕的挑战。朕若退让,皇族威严何在?”李世民怒道。

大臣长孙无忌说道:“陛下,士族势力虽大,但陛下乃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我们可采取强硬措施,打压士族的嚣张气焰。”

皇族开始采取行动,一方面加强对舆论的控制,严禁民间继续传播对《氏族志》的质疑之声。

另一方面,对那些被士族收买的大臣进行调查和惩处。

五姓七望也不甘示弱,他们继续加大舆论攻势,甚至暗中组织一些士族子弟在长安街头游行示威,要求恢复士族在《氏族志》中的原有地位。

双方陷入了僵持状态,长安城中的气氛愈发紧张。

这场士族与皇族的较量,究竟会以何种方式收场,成为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太子李承乾心中清楚,这些大家族对于王朝的危害,所以坚决反对这件事情,然后他立刻上书。书中言辞恳切,剖析利弊。李承乾写道:“父皇,如今之世,大家族势力盘根错节,已然危及王朝根基。其私囤土地,兼并民产,使百姓流离失所,民怨渐生。且其仗势欺人,干预朝政,扰乱吏治,长此以往,国将不宁。儿臣恳请父皇当机立断,采取有力措施,抑制大家族之膨胀,以保我王朝长治久安。”

皇帝接到李承乾的上书,陷入沉思。

他深知太子所言非虚,大家族的问题由来已久,若不加以整治,必将后患无穷。

于是,皇帝召集重臣商议对策。

朝堂之上,众臣各抒己见。

有的大臣担忧整治大家族会引发动荡,主张徐徐图之;有的大臣则认为应果断出手,以雷霆之势打压大家族的嚣张气焰。

李承乾挺身而出,力陈整治大家族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各位大人,如今局势已然刻不容缓。大家族如毒瘤一般,不断侵蚀着王朝的肌体。若再犹豫不决,恐悔之晚矣。”

李承乾的话语掷地有声。经过激烈的争论,皇帝最终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抑制大家族。

他下令清查土地,打击非法兼并;整顿吏治,严惩与大家族勾结的官员;加强对地方的管控,削弱大家族的势力范围。

李承乾积极参与到整治行动中,他亲自带领官员深入各地,了解民情,监督政策的执行。

在他的努力下,一些大家族开始收敛行为,百姓的生活逐渐得到改善。

然而,整治大家族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一些大家族不甘心失去既得利益,暗中勾结,企图反抗。李承乾毫不畏惧,他坚定地站在皇帝一边,与这些反动势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

在这场斗争中,李承乾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他一方面加强军事防备,防止大家族发动叛乱;另一方面,他积极争取民心,让百姓看到朝廷整治大家族的决心和诚意。

经过漫长而艰苦的努力,王朝终于成功地抑制了大家族的势力,国家逐渐走向稳定和繁荣。

李承乾也因此赢得了皇帝的赞赏和百姓的爱戴,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太子。

魏王李泰不想让李承乾的想法得逞,同时他意识到这是一个拉拢五姓七望的好机会,他立刻上书,反对李承乾。

李泰在书中写道:

“父皇,太子之议,实乃过激之举。五姓七望等大家族,虽有小过,然其累世簪缨,对王朝亦多有贡献。贸然整治,恐致人心惶惶,天下不稳。且此举易引发动荡,于国不利。儿臣恳请父皇三思,另寻妥善之策。”

皇帝接到李泰的上书,再度陷入沉思。

一边是太子李承乾坚决主张整治大家族以保王朝根基稳固,一边是魏王李泰反对太子之议,认为此举过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