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画家、赵九妹,再加上一个金兀术,现在已经基本勾结起来的结果,赵谌并不清楚,不过就算知道了,他也不在乎。
作为一个饱受熏陶的现代军人,赵谌在政治等方面并不精通,然而他却清楚,强军、富国、强民,这些东西都是一脉相承,谁也少不了谁。
没有富裕和强盛的国家和民间,想要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那也只能算是空中楼阁。
所以在事实上已经掌握了河北三路的权力之后,赵谌并没有在民政上多做涉及,毕竟三路的总管刘韐、陈遘和张孝纯,都是治政能力很出色的文臣,他们虽然也都懂军事,可是本质上,还是以治理优先的。
河东路就是山西,山西这地方粮食出产能力一般,赵谌除了让刘韐恢复生产之外,还让他组织青壮和民力,多在山西开矿——山西什么多?煤啊!只不过还没有去硫的煤是没法直接燃烧的。
土法去硫的方式很多,最简单的就是加水浸泡,分离出来的煤晒干就是去硫的煤了。
煤的作用毋庸置疑,赵谌不管是在河北搞工业化还是让北方百姓使用煤炉取暖,都会对民生乃至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至于山西粮食出产不够的问题也简单,运粮就是了。
煤矿卖到河北来,河北送过去粮食,又能加快流通又能搞活经济,何乐而不为?
而买来的煤,则可以让赵谌在河北开采的铁矿,得到更好的炼制。
初级炼钢说穿就是看火力的大小,温度越高,钢水里的杂质就越少,钢的质量就越好。
反正背后就是汴梁,汴梁背后是整个江南,江南的税赋和粮食总是会源源不断的送到汴梁来的,赵谌差粮食了,找汴梁要就是了!
不管是粮食的产量、文化的普及还是工业技术的基础,大宋其实都不缺,就看怎么用起来而已。
至于河东路,也就是半个山东,这地方是小麦的主产区,只不过赵谌觉得,光是种小麦,就白瞎了山东那良好的平原和气候条件了。
棉花在南北朝时期已经传入中国,不过一直到明朝才在中原得到了发展,赵谌知道这一点之后,开始命令人去寻找棉花种子,然后在河北东路推广。
虽然棉粮争地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明朝的灭亡说穿了就是粮食不够吃,而粮食不够吃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江南那些最好的田地,因为利益原因,都去种植桑棉等经济作物了,以至于粮食产量下降,平时只能维持一个勉强够用,一旦碰到灾年,就会出现大面积的饥荒,就别说明末小冰河时期,几乎年年都遇到旱灾那种情况了。
只不过如果在粮食产量相对差的北方推广棉花的种植,本身就是一种相对很好的调控,同时也能够将南北的经济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当江南的纺织业和工业,离不开山西的煤、山东的棉的时候,他们还会觉得北方是可以放弃的地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