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谢开朗前一次的回避做法,钟华池随后离开了会议室。
刚才讨论海东区委书记人选时,崔良材的计划落空,现在考虑的是推荐市委副书记人选,他自然要力争。
谢开朗的话音刚落,他便接话:“我同意开朗同志的意见,推荐这个人选,第一、确实要考虑选拔更为年轻的同志。
第二、对于开朗同志的意见,我作一点补充。”
“开朗同志说,要充分考虑组织工作经验,我觉得还不是十分全面,应该具有丰富的党务工作经验。
就这两点而言,我认为李玉河同志也是非常适合的人选。”
李玉河被点到了名字,同样需要进行回避。
此时,周明望才意识到,张东峰为什么指名让自己来进行记录。
原来,张东峰早就料到,崔良材有可能提名李玉河而后者需要回避。
张东峰这个人,政治嗅觉实在太敏感,预见性之强令人吃惊。
同时,周明望又猜想,这里面似乎有什么地方不对。
按照彭立辉提供给张东峰的情报,崔良材原计划是推荐林乐安为市委副书记候选人,推荐李玉河为海东区委书记候选人。
是彭立辉的情报不准,还是崔良材临时变阵了?
仔细一想,周明望多少有些明白了。
如果李玉河能够被推荐为海东区委书记人选,崔良材便力推林乐安担任市委副书记便是情理之中。
可是张东峰这边将谢开朗推荐为海东区委书记候选人,李玉河和谢开朗之间,实力悬殊太大,几乎没有胜算。
崔良材不得不临时改变计划,放弃了对海东区委书记岗位的竞争,全力竞争市委副书记这个岗位。
因此,崔良材需要考虑,自己手中的两张牌,哪一张竞争力更大?哪个人是自己更乐于推出的?
林乐安与李玉河相比,崔良材在私人情感上更倾向于李玉河,具备竞争力的也是李玉河。
李玉河先后担任过县长、县委书记,又在市委办公厅干了很多年,工作经历和钟华池比较相近。
林乐安却不一样,他一直从事公安政法工作,没有管过全省党务工作,更缺少全局工作经验,与钟华池相比弱势很明显。
此外,李玉河和崔良材的关系更为亲密。
再其次,此时推出李玉河,也等于留有后着,将来钟华池上位成功,考虑组织部长继任人选时,李玉河可能因为这次的提名而增加分值,省委组织部也不好一而再地驳回义东市委的提名。
钱安澜以及林乐安在义东市班子成员的排名非常靠前,只是两人均没人提名,又不好自己站出来提自己,显得有些失落。
他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自己的同盟军。
钱安澜的同盟军,原本是任兴平。
任兴平生病住院,他便失去了支撑,现在惟一的希望只有张东峰。
在工作上,钱安澜同张东峰比较靠近,也能积极配合。
他显然希望张东峰能够提名自己。
张东峰却像没有看到一样,低头在本子上写着什么。
林乐安就更加尴尬,他和崔良材之间有默契,原计划是推他,现在崔良材突然提名李玉河,让他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于是林乐安抢先进行表态:“我支持提名华池同志。”
林乐安的话一出,崔良材的脸色立即变了。
他大概已经意识到,临时变阵,使得自己失去了一个同盟军,犯了大忌。
可是事情已经发生,挽回已经不可能,只得硬着头皮往下撑。
钟华池和李玉河都回避了,剩下的义东市班子成员支持钟华池占了多数,尤其是林乐安也投了钟华池的赞成票,李玉河的得票就更少了。
逐一表态的结果,钱安澜投了弃权票。
柳鸿福似乎为了回报崔良材支持吴志文,投票支持李玉河。
最后张东峰表态,却没有像推荐海东区委书记选那样搞平衡,而是说道:“玉河是个好同志,这些年为市委办公厅的工作操了不少心,为稳定义东市委大后方,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同志们的推荐投票,也都是非常认真慎重,都是从义东市工作的大局出发,这一点,非常值得肯定。
既然大多数同志认为推荐钟华池同志更适合一些,我看是不是暂时不推荐李玉河同志,等以后有机会再说。”
说到这里,张东峰看了看大家。
周明望以为崔良材会拒理力争,替李玉河出头。
可是此时崔良材竟然一言未发。
这是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