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变态的闹剧,最后在朱祁镇口吐白沫,人事不醒的状态下结束。
整个过程让大明君臣无限感慨。
骂人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你可以说是朱祁镇咎由自取,也可以说是喜宁背信弃义。
然而现实就是人分三六九等,货卖百姓人家。
当初的一代天之骄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帝,沦落到了这个地步,他自身的原因占大部分。
还有更值得人们思考的地方。
“他到底是天真还是单纯?”
徐达问自己的儿子。
徐允恭对老爹既畏惧又佩服。
“孩儿看他是既单纯又天真。不过,不能说他是一个坏人。”
徐允恭在父王面前,永远不敢造次。
“嗯,你能这么想,就对了,人无完人,皇帝也不是完美的。
不过,作为臣子,要做像于谦那样顶天立地,忠贞不二,一心为国的臣子,才不会被人骂。”
“我知道了父王。”
每个人都会寻找一切合适的机会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人类就是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
而朱祁钰接下来的做法,让大朱元璋等人彻底对他们失望,
京城之围解决了,也先带着太上皇逃跑了。
跑到了白羊口外的大本营。
留给大明君臣的难题却还有很多,一个是战后重建,一个是怎么处置太上皇的问题。
朱祁钰,这个英宗朱祁镇眼中的好弟弟,几天前被扶正的皇上,龙椅还没坐热,却已经对皇位成瘾。
他看着一封接着一封胜利的战报,脸上一点儿喜悦的笑容都没有。
因为朱祁镇的血书就挂在乾清宫的门口!
时刻提醒着他,他的这个皇位,是人家给的,如今他上有太后(不是他生母)
下有太子(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在珹王朱祁钰开始监国的时候被立为太子,时年四岁。)
如果再迎回哥哥朱祁镇,那自己这个皇帝势必要为人家让位。
然而大权在握的感觉实在是爽,是以他对于谦等人提出的迎太上皇回京的提议,几番推脱。
于谦曾经在敌营亲口答应朱祁镇,一定会迎接他回京。
朱祁镇那期盼的目光和声音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
“于爱卿,无论别人说什么,你可一定要接朕回京啊。”
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可是如今的皇上却不想迎回自己的哥哥。
这让于谦等人大为郁闷。
然而皇权至上,皇上不愿意,他们只好先压下心中的渴望。。
最后,是那个建议南迁的徐珵主动提出出使瓦剌,迎回太上皇。
“你很看重太上皇嘛。”
朱祁钰阴阳怪气的说。
无论是语气还是表情都在说一句话:
“你真是多事!”
一个不懂得揣摩皇帝意图的大臣,不是一个好大臣。
徐珵打开朱祁钰写给也先的信时才发现,自己的马屁好像拍到马腿上。
可是之前因为提出南迁,已经被朝臣排挤的他,如今必须做一件事为自己赢回形象和面子。
所以,虽然已经看出皇帝陛下的真实意图,徐珵也只好在皇上没有任何诚意的情况下,奔赴塞北。
结局不用想也知道,也先连见都不见他。
日子一天天过去,兵部尚书于谦心急如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