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一个门槛,就是快中子增殖反应堆不管有多少优点,始终是一种以核裂变材料为燃料的反应堆,也就意味着放射性污染很严重,必须使用厚重的混凝土配封闭式铅罐,才能够保证核辐射不会外泄,也就意味着这玩意轻不了。
但是有了这种基于米诺夫斯基的屏蔽场,就可以将反应堆的外壳做的更加轻薄,却不用担心使用过程之中出现核辐射泄露,也就意味着终于可以将反应堆的尺寸和吨位进一步缩小,真正有了可以塞进大型航天飞机的可能性。
想到了这里,萧致远也相当的激动,他满脸兴奋的问道:“既然有了这些数据,那你们应该有了计划了吧,大概多长时间能够做出实用的小型化快中子裂变堆,然后第一代的试验性核动力航天飞机还要多久能够飞上太空?”
林深河摇了摇头:“实际上,我们没打算制作小型化的快中子裂变堆,这样的产品有些浪费这种全新的屏蔽技术了。”
第二十章 热核涡轮发动机
萧致远穿越前,天天泡在各种论坛山,自然也知道‘核聚变技术距离实用永远差五十年’这个梗,穿越后有了记忆灌输这么方便的技术,几十年来也没有一直闲着,现在的知识量也算是丰富,也勉强算是个资深技术人员了。
---用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衡量的话,现在的萧致远要是能够重新穿越回去,差不多能够一口气拿到上百个不同专业领域的博士文凭,虽然因为没怎么参与研究,导致实际应用能力还有欠缺,但是知识量是保证够用了。
困扰所有核聚变项目实用化的最大问题在什么地方,就在于如何高效稳定的隔离核聚变反应中释放的中子流啊。
如果采用传统的物理隔绝方法,也就是使用各种合金来搭建屏蔽罩,在高强度中子射流的轰击下,不管你的罩子用了多么先进的材料,也会很快就出现金属疲劳,继而快速损坏之后失去屏蔽能力。
如果采用磁场束缚的方式,倒是能够解决材料的耐久问题,但是又出现了更加尴尬的情况,那就是想要保持这么高强度的磁场,需要消耗相当惊人的能量,乃至于发出来的电根本不够维持磁场。
也就是说,物理屏蔽法不能解决耐久问题,而电磁屏蔽法的消耗比产出高,都在阻挡着它们进入实用化阶段。
如果有一种新的技术,能够用相对较小的功率,达成对中子射流的屏蔽,甚至于不需要效率提高多少倍,只要能够跨越那个临界点。
也就是说能够靠着从反应堆之中获取的能量来维持运转,并且还有一定的余额能够对外输出的临界点,核聚变技术立刻就能进入实用化阶段。
毕竟核聚变技术,不管是氘·氚核聚变,还是氦三核聚变路线,使用的都是不会产生放射性的元素作为燃料,再也不用担心核污染的问题,也不用担心反应堆失控的问题,不管是从伦理安全还是运行成本上,都会生产一个质的飞跃。
更别提核裂变是自持式反应,一旦反应速度失去控制,就会靠着链式反应急剧加速,最后绽放出一朵蘑菇云,就算是特意调低了燃料浓度,不至于真的超过临界状态,失控之后也多少会导致能量爆发,不大不小的放一朵烟花出来。
相反的是核聚变反应,必须要有外界提供的高温高压,才能让内部的燃料发生反应,一旦外界提供的能量降低,只会瞬间就自动熄火,而不用担心会暴走,反应功率也受到输入功率的限制,不用担心有人拿去作为其他用途。
打一个简单易懂的比方,核聚变就相当于EVA二号机,是靠着外界供电活动的,插上电线之后就好牛皮,拔了电线就直接熄火了,核裂变就相当于EVA初号机,外界供电其实是一个封印,没电的时候才更恐怖啊2333。
想清楚前因后果之后,萧致远变得更加的激动了:“你们打算直接上聚变堆,那么计划多长时间之内可以出成果?”
“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想要制造的不是一台单纯的聚变式反应堆。”林深河再一次摇了摇头:“我们想要制作的,是一台融合了发电和推进功能的热核涡轮发动机,彻底的解决地月系太空航行的供能和推进问题。”
他的脸上难得的露出了狂热科学家的表情:“利用添加了氘·氚元素的重水作为燃料,靠着聚变反应中产生的米诺夫斯基粒子制造I-F,将反应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和中子射流束缚起来,形成一个稳定而安全的能量源。”
“然后使用新一代的热·电转换金属,汲取反应堆之中产生的热量并转化为电流,输出给平台上的各种电子设备使用,只能说是对能量最简单地应用而已,并不能解决太空飞行过程中的推进问题,毕竟我们不能用螺旋桨上天。”
---前些年SEED热播的时候,就有种白喜欢吹‘核动力=无限能源’,还宣称‘既然航母能靠核动力无限续航,那么高达用了核动力也可以’。
那边林深河的话还在继续:“所以我们计划,将反应堆融入变循环发动机之中,形成发电和推进一体的新一代动力系统。”
“大气层内飞行状态下,直接从外界吸入空气,利用核聚变产生的高温加热后喷出,就能提供极高的动力,达成变相的无限续航。”
“离开大气层之后,就封闭发动机前段的进气口,使用淡水或者海水作为介质,同样加热之后高速喷出,满足真空环境下的航行需求。”
萧致远立刻眼神发亮的接了上去:“因为核聚变发动机相对安全,所以搭载平台可以长时间利用大气层来进行加速和减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