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观秦王,宁非当拜之君?”
姚贾又是一笑。
“天下之君皆如秦王,诸夏兵戈不存,盛世可显也!”
顿弱不禁谓然再叹,游学于诸夏列国,自己之名声也传遍列国,但从未有如秦王这般的对待自己,从其言行举止,可以看出对于自己的重视,对于秦国一天下的向往,对于诸夏归一的信心。
这是山东六国之王都没有的,诸子百家中,儒墨道法为显学,各有其道,名家近来衰弱多矣,自己又是如今名家颇显之人,若能够助力秦王一天下,不仅可以一展所学,而且还可以扬名家传承。
思忖此,顿弱不由得又想到儒家,凭借自己的力量,想要以名家之力盖过儒家,决然不可能,但加上秦国的力量,却不是不可能了。
“正为天下之君王不若秦王,诸夏可一也!”
自己为大梁布衣卑贱之人,今日得秦王如此礼遇,已然心有震撼,遇顿弱大才,大王更是不计身份,亲临于此,遍观山东六国,何人可以做到。
秦王如此,秦国如此,诸夏归一注定也!
第三百四十四章公孙氏(第二更)
“时天下大势,风云际会,今日三才入彀,文武两战,可期也!”
与此同时的另外一边,周清与秦王政离开栎阳酒肆之后,便是归于咸阳宫兴乐宫,今日先有兵家高人尉缭入秦,后有邦交大才姚贾和顿弱出现,实在是惊喜中的惊喜。
偏殿之内,周清跪坐于一张条案之后,手中看着一卷秦王递过来的纸质文书,对着秦国内政的稳定,纸质文书逐渐盛行起来,毕竟,比起沉重的竹简,好上太多。
回想起今日入宫以来的种种,长叹一声。
“武真君所言甚是,尉缭、姚贾、顿弱均为大才也,如果韩非也能够入秦,助力秦国,一展所学,寡人当更加欢喜。”
“虽如此,但寡人也决定,如今朝政盘整完毕,待两三年之后,若新郑之内没有太大变化,寡人当再请韩非入秦,坐拥大才而不用,有失天道!”
对于今日所得的三才,秦王政自然也是满意,只要能够有大才,那么,些许礼仪并不重要,因为对于整个秦国来说,所得更多。
不过,对于他们三个,秦王政更希望韩非能够在自己身边助力自己,读其《韩非子》,实在是与自己理念相同,若得之,不亚于百年前孝公得商君也。
既然韩非要在新郑内一展所学,那么,自己就给他时间,五年之后,秦国东出,自己能够给予韩非的最大时限也只有两三年了。
“新郑之内,血衣候白亦非不存,术治横行,权力归于韩王安,韩非想要一展所学,难矣。”
“大王,此为桓齮上将军与王翦上将军商议的军事方略,玄清观之,自然可以,不过从其内,玄清倒也是看到了一个问题。”
“百年来,秦军不断与山东六国征战,军功爵下,秦国不断扩增的土地大多赐封给兵士,五年之后,秦军匡天下,那个时候,有功之人更加多,何解也?”
手上的这卷文书乃是今日王翦送上来的整顿军务文书,按照王翦等人商讨的谋略:五年之内,秦军四十岁以上之兵士、四十五岁至五十五岁之千夫长以下头目,全数解甲归田。
五十五岁以上之将军,全数改任文职官吏,以使秦军确保超强战力。同时,将三十岁以上的老弱兵士挑选而出,送往关外大营,让他们在接下来的五年打完最后一仗。
关内蓝田大营之内,则是要招募新军,按照各个兵种不同,按照规划,五年之后,起码也得有四十万的常备军,这也是当初长平之战秦国的兵力。
这个方略谋划已早,朝会无人异议。然一旦面临实施,却有一个实实在在的难点:安置老军将士所需的金钱数额是多大?秦国府库能否一次承受?安置的土地又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