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你不是看走眼了?明明销量差那么大?”
“诚老师,谢谢你。但请不要再安慰我了,我能够接受任何结果!”
0551 霞之丘诗羽如何选择
“咳……霞之丘学姐的作品在我看来的确是平均每卷十万册级别的,操作得当还能更高。
不过这也不等于她的作品就没有问题,否则也不会在公平竞争的情况下‘被埋没’了。”
面对女生们一而再,再而三的质疑,楚诚终于清清嗓子准备说出实话了。
霞之丘诗羽和世界她们质疑的也正是这一点,如果一本小说最终可以达到平均每卷十万册以上的销量,在第三本即将发行的时候,前两本至少也应该有个三四万,或者两三万的销量吧?编辑也不会提前给作者下毛毛雨,让她做好最坏可能被腰斩的心理准备。
楚诚不是轻小说出版业的从业人员,不太清楚他们内部对作品“钱景”的评价方式,不过身为一个创作什么都会火的大老师,他对此也有自己的思考:
“除却作品质量的问题,一部作品被大家接受,变成流行,甚至成为现象,这都属于传播学的范畴,从业者也是依据传播学理论来对作品进行‘操作’的。
那些‘操作’的部分基本与作者无关,作者只要按照出版社说的去做就可以了,各大文库在这方面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还是值得信赖的。
作者能够影响的主要还是作品的质量,但我真正要说的是,一部作品是从一开始就大受欢迎,还是日积月累逐渐建立起了口碑,又或者是获得了某个著名的奖项才迅速成为流行,其实并非取决于作品质量如何——当然作品质量都必须过关。”
“诚老师,你说得我都糊涂了。
现实里确实是几部质量相当的新人作品——感觉质量相当,出版社安排的宣传推广活动也是一样的,但是几部作品的后续发展却大相径庭。
我认为这是成千上万个读者做出的最公正的选择,是用事实证明了哪部作品更加优秀,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被低靡的销量打击得自信全无的霞之丘诗羽一脸困惑,身体前倾虚心请教道。
其他人心里也同样是这么想的,这也算是社会伦理和政治经济课本上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了吧?难道有什么不对吗?
可是,楚诚却坚定地摇了摇头:
“假设那几部作品的质量真的完全相当,也会出现不同的发展情况,所以我才说这与质量无关,有关系的是作品的风格和所能吸引的读者群体。
开头就节奏明快热血搞笑的作品,因为自身的风格特点就很容易被人推荐给朋友分享,而且容易吸引来更多外向性格的读者,这类读者在社交中也占据主动地位,许多都是社交节点,是社交圈子的中心人物。
有的作品质量虽好,却没有什么鲜明的特点,写的又是大众题材,乍一看上去,和市面上的其他同类作品好像没有任何区别,很难说哪本质量更好,读者看过之后也没什么必须强烈推荐的理由。
还有的作品描写了美、讲述了真情,需要读者细细品味,许多读者就算自己觉得好,也未必会主动向朋友推荐,大都只在朋友问起,或者恰好谈到读书的话题时,才提到自己曾经看过的某部作品。
这类“阳春白雪”作品的读者往往审美情趣更高,但却未必热心社交,身边只有三两个志趣相投的好友,哪怕四处推荐也无法为作者拉拢来太多新的读者。
作品的风格既是作者的风格,而作者的风格是由他的一切经历和感悟凝聚成的,不会无缘无故发生大的改变,想要改变作品风格只能先模仿想要的风格去创作,并在创作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搀入自己的风格。
不同风格特点的作品,理应采取几套不同的操作方案来进行针对性的宣传推广,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但出版社却‘公平’地一视同仁,这反而是对与主流风格相异的作品的不公平。
就拿霞之丘学姐的《恋爱节拍器》来说,这是一部恬淡风格的青春恋爱作品,不如恋爱搞笑讨喜,开局的故事也很‘正常’,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设定和展开。
而文笔很好这一点,对于轻小说的读者来说不会加分太多,他们的品味没有那么高,分辨不出‘很好’和‘更好’的差距,就连没有编辑纠正文法错误的网络小说也能看得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