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闾的侍从集体下狱,焱妃紧闭东宫大门,以女子不能干预朝政为由,将上门的庙堂大佬拒之门外,而丞相李斯的沉默,无不预示着,太子之位已经不保了。
一众心向太子的大臣从此一蹶不振,而赋闲在家的王绾却好像被打了鸡血,先和胡亥赵高结成了同盟,然后让昔日的属下,今日的御使不断上书,旁敲侧击督促皇帝早下旨意,废掉太子。
但是,嬴政的态度却极为暧昧,所有弹劾太子的奏折看都不看,直接让章邯送到了凤台,反而下旨,让百官将科举取士安抚天下士子之心,拿出一个章程来。
第0177章 不怕死的尽管上钩
对于科举取士,不管是心向扶苏还是胡亥,甚至连朝中的一班老臣,都是由衷的反对,这件事和皇子争储没有关系,而是对一种新生事物的畏惧和反感,嬴政一朝对三代旧制已经是彻底的颠覆,谁知道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幺蛾子。
所以,王绾和赵高并没有对此事达成协议,而是任由官吏各抒己见,就连三公九卿中的老臣,在这件事上的意见也出奇的一致。
于是,咸阳城就出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一幕,以王绾为首的拥立扶苏的一党和以拥立胡亥为首的赵高一党,共同攻击太子的同时,也在异口同声的反对皇帝,如果不是将闾分化了他们大半力量,这种汹涌的声讨,恐怕皇帝也坐立不安了。
这种群情激涌的事情也曾经在大秦出现过,就是卫秧变法之时,遭到了咸阳权贵全体反对,穆公虽然力挺商鞅,但是,到了嬴驷坐上王位,将商鞅五马分尸才平息了众怒。
唯一庆幸的是,新法却因此保存了下来。
但是这一次,却没有人帮皇帝分担责任,除非皇帝举起屠刀,将满朝文武杀掉一半,警戒天下,但是这样做的用处也不大,大秦并不缺敢直谏犯君之臣,即便被皇帝杀了,反而可以博取一世美名。
李斯因谏逐客书当上宰相,尉聊骂皇帝成为国尉,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人人都有向往权势之心啊,唯独对刚刚坑杀了四百七十五个孔门儒生视为不见。
满朝文武为了谁当储君相互掐架,但这时候嬴政,却去了频阳,频阳是王翦的家乡,王氏族人祖居之地,嬴政已经决定,就在这里给王翦建造坟墓。
八马天子座驾飞驰,嬴政也是神思万里,遥想当年,和王翦相识之时,自己不过是个少年王子,而王翦已经三十岁了,是蒙鸷军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千夫长,但是,清醒稳健的作战风格,却让嬴政眼前一亮。
也正因为有了王翦和蒙武两位老臣的支持,才让少年嬴政在最艰难的时候在大秦庙堂站稳了脚跟。
被嬴政尊为王师,但是功成名就之后,王翦依然沉静的像是胡海,保持着一种稳健沉稳的秉性,极少有张扬的时候。
即便是在军中,王翦也是沉静木纳,让很多的新锐将军对他的脾气秉性不以为然,甚至敢在幕府之中和他争辩,慷慨激扬的诉说自己的战法主张。
和白起,李牧相比,王翦缺少的是一种统军的刚猛,木纳而没有威势,历经大战,却没一场能够被人津津乐道的战役,但是,不管是李牧还是项燕,都是他的手下败将。
战国乱世,名将如云,但是和王翦一样的,却绝无仅有。
战将无奇战,就不能被人传颂,即便是秦人,听说王翦胜了,也只有一句话,上将军又克一国,之后就无语了。
但是,儿子将闾,王贲却总是被国人津津乐道,将闾两万玄甲奇袭韩国,千里奔袭燕国,王贲水淹大梁,十五万大军进驻巨野泽和齐国四十万大军对持,逼迫齐国投降,简直就是蛇吞象之举。
每一战似乎都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让人称奇之余又乐于传颂,似乎比上将军王翦还有传奇性。
但是作为一个帝王,渴望的却不是将闾,王贲这种战将,而是王翦,蒙武,蒙恬这种默默无闻,却总是能够大胜的将军。
战争就是战争,胜者王侯败者贼,为了求奇战而宁可冒险,岂不荒谬。
战场两军对阵,讲究的是国家利益的得失,而不是一将成名的万人传颂的声誉,正因为这样,如果战将能够以平淡无奇的战术克敌夺国,岂不比奇战强上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