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六月十五日是星期六,中国上海的情况传到英国后,后天星期一伦敦股市开盘,林汉已经可以预见到英国证券交易所上那帮金融家的脸色会有多难看了,伦敦那儿到时候一定会上演无数的“跳楼秀”,如此美景可惜身在中国他无缘亲身一见。
1933年后,资本主义国家暴发经济危机后,随着全球经济危机大萧条的降临,中国也不例外。位于上海的许多民族资本家工厂大面积地倒闭,成千上万的工人失去了饭碗,最多的时候竟然有六十万到八十万人失业。(此为1933年到1935年的史实)
在这个位面,由于南方红军的提前崛起,这些倒闭的工厂,由林汉出面出钱,用极低的价格贱价收购,将工厂里的机器连同工厂的熟练工人一起打包运走送到根据地中。到1935年开战前,上海的工业已有一大半流失转移到了苏区中,留下来的那些多数是和军工有关的行业。
南京国民政府这个奇葩的买办政权,“最反动”的地方也就在这里。明明知道这些东西被红军买走只会令对手更强,可是在“造不如买”的思想指导下,在这经济危机全球大萧条的时代,根本就不愿意政府掏钱出面抢救这些珍贵的民族资本势力,最后全部打包“卖”给了红军。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社会上生产的产品,超过普通民众的购买力和消费能力。那些被打包送到苏区的工厂,重新开工后,在苏区却得到了新生。新生的红色政权没有其他地区畸形的“贫富分化”到极点的社会结构,虽然受制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平民生活水平也不太富裕,但比起贫富分化严重的炮党统治区,却已好上太多了。新建工厂生产的产品,即使是二十四小时三倒班,也依旧无法满足庞大的市场的需求——光是用凭证供应的手段,就轻松地将这些产品消化得干干净净。
其实市场远没有饱和而是处于极度饥饿的状态,只不过是落后的生产力和苛捐杂税以及血腥的压榨剥夺了民众的消费能力罢了。在红军控制区,民众的消费能力远胜南京国民政府五省,转移过来的工厂开工后生产的产品,连个水花都没有打出来,就被饥饿的市场消化得无影无踪。
“打土豪,分田地”,后世小资小资小清新,还有所谓的“自干资本家”,“自干大地主”、“自干富豪”,无法理解这么做的必要,他们高呼“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却不明白,在这个贫富差距大到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的黑暗时代,“打土豪,分田地”才是真正正义的行为。那帮明明自己是一个屌丝LOSSER,却弄不清楚自己是什么身份,自为以自己是“富人有钱人而且还姓赵”的“自干资本家,自干赵,自干X二代”网上小资小清新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言行,其实是在做着“贫下中农反对土改”,“血汗工厂的工人反对工运”之类的蠢事罢了。
1935年红军进入大上海后,此前还活下来的工厂,有不少还得感激红军——过去两年里的“货币战争”中,红军拿着林汉印制的“德版外汇”,在这些工厂里下了不少订单。这两年多来,上海这一片的工厂生产的军用物资,卖给红军的比卖给白军的还要多。在购买产品的过程中,地下党们拿着林汉提供的“德版外汇”和“德版法币”,以参股、合资甚至收购的方式,已经暗中买下了不少工厂,许多工厂早就是“红色背景”的存在,红军进入上海后,这些工厂直接换个招牌,就变成了国有企业。
当然,这种胡滥发行“外汇”造成的损失,自然是得由全世界来承担了。
而余下的那些民族资本企业,红军没有直接强夺,而是计划仿照历史上做过的那般,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赎买”制度。不过此时大上海,还“活着的”民族资本企业,连最鼎盛时的四分一还不到。现在“大势”已在红军这边,他们不合作也不行。
上海马上就要变成战场,这些企业,不管是国有还是私有,现在面临的问题都是搬迁和转移,尤其是离海太近的那些。
镇压上海滩上的黑恶势力,买办金融势力,只是震慑隐藏起来的敌对势力,解救民众,让平民百姓享受到“革命的红利”,同样也是革命的关键,而且更加重要。
进入上海后,红军打开仓库,开放粮仓,开始救济棚屋区里的贫民饥民。与此同时,早就准备好的红色宣传队,走到哪都提着一桶石灰水或黑油灰,在墙上刷写标语。
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眼球和发动群众,红军标语的内容全是最实际的内容:
“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废除高利借贷!”
“救济失业劳工和苦难人民!”
“加薪加膳,改善工人和职员生活!”
“无论大小商人只要合法经营,在遵守苏维埃法令下得自由营业,保护中小商人利益!”(当然,那些买办和金融巨鳄不在保护范围内)
“反对奸商怠业闭市,高抬物价!”
在这过程中,林汉从前培养的那些学生也亲身参予,这些虽然在德国留过学,不过林汉在写给红军领导的信中,一再要求他们将这些人“尽可能地下放到最底层去接地气”,他很直白地对李主席道:
“我和你们一样认为,海外的华人圈,需要的同样是真正懂得朝下看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而不是把‘革命工作’视为‘时髦游戏’的小资产阶级浪漫主义者。”
在这过程中,有人受不了苦退出了,更多的人却还是咬牙坚持下来。按林汉的计划,等南方中国的事情稳定下来,林汉就着带着一部分学生以“难民”的身份进入南洋,开始策划准备多年的南洋建国工作。他在南洋建国的方案已准备了多年,这几年一直在那儿布局,最缺少的,是大量拥有实践经验的干部人才,而这也是当初他和苏区领导达成的协议。
林汉只是一个投机者,但心里很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材。
而这个时代中国真正的革命者们,他们更明白光靠喊口号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实际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