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英国人来说,爱尔兰人信仰崩溃,思想混乱就是好消息。不过要想建立英国—爱尔兰联盟,这是个任重道远的大工程,短时间内也急不来。
而在十月份后,阿尔托利娅乘船去了埃及,按英国政府的安排,开始了在英属殖民地区“传教布道”。
1940年的欧洲战争结束后,英国各个的殖民地都出现了不稳和日渐强烈的“独立”倾向,民族主义开始兴起。英国政府上层已经感觉到了殖民体系崩溃的前景,为此忧愁无比。
宗教,本身极佳的对外进行精神渗透和侵略的工具,如果能够各个殖民地的居民洗脑成英国国教的信徒,对英国继续维持在这儿的殖民统治自然是大有益处。
十一月初,阿尔托利娅寄灵在林中仙子号驱逐舰上,进入埃及,开始传教。按英国上层的想法,有能显示神迹的阿尔托利娅相助,他们可以复制在北爱尔兰的成功。
十一月起,阿尔托尔利娅就一直在埃及苏伊士运河和尼罗河沿途奔波,以林中仙子号为依托,在各个人口聚集区继续玩弄着“显示神迹”,跳大神传教的把戏。有德国人珠玉在前,山寨德国人作法的英国人,玩起这一套同样不差。为了制造出更大的轰动性和诱惑性,英国政府专门组织了一批的专家,包括宗教学家、心理学家、魔术师、电影导演站在阿尔托利娅身后,专门为她量材编写跳大神的剧本。意识到利用宗教殖民的巨大好处后,英国人在这事上做起来比谁都疯狂。
只是一个月的时间,在这里传教的英国人,就历史性地在当地发展出了超过三万名的阿拉伯信徒,这在从前根本是无法想象的。
有神使当靠山,传教的效率远比从前要高百倍,但引发的矛盾同样也比从前增加了无数倍。旧的信仰被打倒,新的信仰被重新立起,在这过程中都是要流无数的血,从来没有例外过。
而被英国人殖民的埃及地区,埃及人对突然冒出来的神使也是警惕异常。埃及上层一些“开化”的人士,更是早早地闻出了其中危险的味道。在一些有心人的指使下,宗教冲突在尼罗河两岸开始频繁的爆发。
能展示神迹的神使,让旧有的宗教势力感到极度地恐惧。埃及的本土宗教的狂热份们子高声叫嚷着,“那不是什么神使,那是异教徒派来的魔鬼!”
阿尔托利娅每到一处进行传教时,几乎都会引发相关的流血冲突,每个传教地都会响起枪声,甚至爆火乍声,她在埃及的十一月,简直可以用血色十一月来形容。
虽然不断地发生流血冲突,但英国政府仍然坚持进行着通过神使传播宗教的计划。面前不断的流血冲突,英国人事前早已预料到,但他们仍然坚持这么做。
“时代不一样了,大英帝国已经无路可退了!西边的美国人,东边的德国人,苏联人,甚至还有亚洲的正在崛起的中国,他们都具有肢解日不落帝国的资格。”
“日不落帝国的实力在海上,目前的情况看,在亚洲,我们在陆地上,根本就不可能和中国或苏联打一场漫长的地面战争。而这两个对大英帝国怀有敌意的国家,现在正一步一步稳健地崛起。大英帝国,现在要做的事,不是收缩起来,因为收缩只会给我们的敌人更多的准备时间和精力,然后发动更大的进攻。任何保守的想法,都是坐以待毙,我们能做的事,只有主动出击!”
提出主动出击设想的人,正是林汉的女儿阿尔托利娅。
性格上,阿尔托利娅既不同于汉娜那样的好战狂,也不同于李华梅的“自律”,更不是喀秋莎那样的中二,她的性格,更象是个激进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王”。
十一月的某一天,在尼罗河畔的明亚市的港口边,林中仙子号驱逐舰停泊在当地港口。港口处,数百名英军严阵以待,周围高处更布置了大量隐蔽的狙击手。
舰灵都是具有民族性的,即使是嘴上不喜欢苏联的喀秋莎,也仍然有着想要回去的强烈冲动,而随着苏联人开始“崇拜”她后,这种崇拜也直接影响了她的心里想法。身为英国舰灵的阿尔托利娅,本身就真的很爱英国。哪怕知道日不落帝国的崩溃是必然,阿尔托利娅也仍然想拯救他,仍然不想看到二十一世纪后,昔日的日不落帝国在搞阅舰式时,只能拿出一堆的游艇充数的滑稽场面。
林汉也不想看到英国过早崩溃,为了中国的利益,也为了他自己的利益,这个世界是越多极越好。而现在的汉娜,她也延续了希特勒一直想“英德修好”的想法,在这事上也一再向英国和阿尔托利娅递出橄榄枝。
在埃及传教时,英国人很聪明地有意模糊两个宗教的区别,努力地想把依斯兰体系吸收进自己宗教的体制内。
英国人把这里当成是“试点”,等试验得差不多时,就会在日不落帝国皇冠上的明珠——印度也实行。
港口边的祭台上,数十位阿拉伯少女和英国少女,正在英方的安排下,进行相应的祈祷仪式,而台下跪满了这几天来,被阿尔托利娅的“神迹”引诱入教的新信徒。
前期繁琐的仪式完成后,阿尔托利娅凭空在祭台上实体化现身,然后她手持银色水瓶,身后跟着数名神职人员,走过跪在台下信徒面前,挨个给他们头顶泼洒“圣水”施加祝福。
此时的祭台下,足足聚集了超过两千名的新进信徒,他们排成数十行列的方阵,虔诚无比的跪在台下。
在埃及的传教仪式,和英国或爱尔兰本土时稍有不同,在“埃及问题专家”和“埃及通”的建议下,仪式进行了“本地化”的改良。
走过几百名信徒后,脸上蒙着面纱的阿尔托利娅突然在第四排第七列位置停了下来,然后盯着面前的人,冷冷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