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日本,在和美国依旧敌对的情况下,要其发展到后世那样的水平,对大和抚子来说,真的压力很大。
她能想到的出路,唯有中日合作,共建大东亚共荣圈,嗯,是亚洲经济共同体。
但朝鲜问题,是中日双方都绕不过去的坎。
在1935年~1937年的新中国建国之战中,也有不少来自朝鲜的“革命志士”加入中共参予了那场建国之战。这些人在新中国建国后无时无刻地都在想着解放朝鲜。而对于新中国来说,反对日本殖民主义,这也是“政治正确”的事。
而日本的这种“红不红,白不白”的变色方式,同样也影响了苏联的亚洲政策。
日本变色后,远东的势力平衡被打破了。如何建立新的平衡点,同样也是现在的斯大林要考虑的问题。
虽然苏联逃过了二战大劫,但苏联在东边,却多了一个提前崛起,日渐强大的中国。对于继承了沙俄遗产的苏联来说,从中国身上吞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苏联,一直有着心结。昔日解放东北时,助战的苏联红军故意不攻入朝鲜,本就有借助日本压制中国的因素。
而一旦朝鲜复国成功,日本势力被逐出大陆,远东的中苏日三角平衡,就要被打破了。
第523章 中日友好靠棒子
1948年一月一日,第二任新中国的领导在北京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
这一天,进入天安门广场,组成装甲兵方阵的,是整整48辆47式坦克——因为其是1947年定型量产而得名。
该型坦克,是德国现役的主战坦克E50的中国版,其标准重量为36吨,五对负重轮,扭杆悬挂,主炮为一门105毫米/50倍线膛炮,其一出场,就让应邀观摩的苏联军方代表瞪圆了眼睛。
在1947年时,苏联红军也开始了下一代新式坦克量产换装工作,该型坦克正是历史上著名的T54坦克,使用100毫米口径的坦克炮,标准重量差不多也3吨左右。苏联人郁闷的发现,东方的“中国小弟”,其主战坦克的主炮口径居然超过了苏联坦克。
虽然苏联红军自己,还拥有使用122毫米坦克炮的IS斯大林重型坦克系列,但是主战坦克的火炮口径居然输给了中国人,这让苏联军方心里很是不爽。
47式坦克是由德国方面的开发的E50坦克的简化版,德国陆军自己装备的E50坦克,标准全重高达四十三吨,使用相同的坦克炮,安装有垂直稳定瞄准仪,备弹42发。之所以吨位比中国的多出七吨之多,主要原因是E50是47式的改进升级版。
E50的前身,德国的4号坦克,使用截短炮管的,88毫米/52倍坦克炮,其战斗全重34吨。不过该型坦克只是过渡产品,只生产了五百多辆就被更先进的E50取代。
所以更新换代如此之快,一是德国在战后迅速和英国修好,加上与苏联的紧张关系改善,德国在东西线战略形势“从来没有象现在这般好”。二则是汉娜只是把三十吨级别的四号坦克视为开发下一代四十吨级坦克的“过渡产品”,原本就没有想大批量生产。三则是四号坦克的开发过程中,在汉娜的强力干涉下,完全是按苏联人开发坦克的思路开发的。四号坦克坦克虽然纸面上的性能极出色,但人机工程很不佳,车内空间狭窄,人高马大的德国坦克兵坐进去实在难受异常,很受坦克兵的诟病。
1943年后,新中国开始大量地引进行德国技术和设备尝试生产三十吨级的坦克。在德国坦克兵眼中诟病连连的四号坦克,在中方这儿却好评如潮,东方人相对矮小的体型很适合该型坦克,而后决定引进其生产线。
当时林汉更看中的是E50,不过E50属于40吨级坦克范畴,生产难度更大,就连德国自己也才是新产品,不可能当时就卖给中国。本着先谈有,再谈精的原则,最后还是引进了这款四号坦克的改进型,名为E36的坦克。
1944年后,汉娜期待E战车计划开始实施。这时,随着英德关系改善,和英国进行了技术交换后,尤其是得到了让德国人眼馋不已的制炮技术后,坦克设计师成功地开发出了新一代使用105毫米坦克炮E50坦克。E50坦克是在四号坦克的基础上再开发的,其零件和四号坦克的通用度高达百分六十。和四号坦克相比,主要的改进是加大车内空间以改善乘座舒适性,而车体长度稍有放大,同坦克炮口径也放大,其车内备弹43发。
而在此之前,在林汉要求下,德国设计师将旧有的四号坦克进行改进,体重增加到36吨,重新设计炮塔座圈以便能使用和E50相同的坦克炮。
德国方面把这款改进后的四号坦克称为E36,但实际上德国陆军并没有大量装备,只是将一个坦克加强营约十二辆的四号坦克按这个标准进行了改进用于测试。但其生产图纸和生产线以及模具,却全部打包卖到了中国,交由中国马鞍山的东方红坦克厂生产。
在德国技术师相助下,1947年后,中国方面用两年多的时间消化吃透了全部的技术,终于可以自己自行生产。
和德国装备的E50坦克相比,47式坦克的优势在于机动性更好一些,缺点是人机工程不如E50对坦克兵友好,以及备弹量不如,仅有炮弹34发——不过作为36吨级的坦克,34发炮弹也已是极限,苏联的T54/55坦克也都是这个数量,而斯大林式坦克系列,通常炮弹更少,只在30发左右(其中IS2只有28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