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他们也就将这一规律当成宇宙运动的最根本的原理与法则,并从而衍生出阴阳之说。
太阳升起时光芒四射,自然界一派生机与活力,这属于阳字表述的意蕴。
然而你,轮到相反的一面时,却产生了问题。
太阳落山后光芒被遮,自然界呈现一派死寂与萧条,这确实是阴字表述的意蕴。
不过,它却只是一部分,并不完整。
而这缺少的一部分,恰恰是最终的要的。
阴阳相生、相克,生命力从其中诞生。
没有太阳光芒后的死寂与萧条明显缺乏了阴本应有的生气,这不符合先民的观念。
在他们眼里,死并不是指回归沉寂萧条的深渊,而是能够再生的机会。
换言之,太阳落下后,无边的黑暗缺乏了一股生的意味。
所以——
有了月亮。
之所以两种截然相反的事物被归类到一起,是因为在先民看来,它们都是光明的源泉,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可见,日月是天地间最为明显的事物,日月成了天地间光明的薄泉。
当日月都消失时,世界就会失去光明,重归一片黑暗。
到那时,别说生与死了,一切都会慢慢地泯灭为虚无。
在罗明看来,这位女神用以拉车的巨兽明显与东方古国的神龙形象相符。
而在中华神话里,能够做到主掌太阳与月亮运行的女神,答案不言而喻——
羲和与常羲。
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
羲和的原始形态来源于远古神话,在时代的更迭中她由最初的“日母”演变成“日御”。
在后来的不断演化发展中,羲和一直是作为太阳神话的代表人物。
对,是羲和,不是帝俊。
在现在来看,也许帝俊的名气更大一些,不过这却是人文社会发展带来的转变。
诞生羲和相关的神话时,人类还处于母系社会。
那个时候,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是女性而不是男性。
之后,社会形态发生了变化,男性取得了支配地位,就连神话里,羲和也是多出了帝俊这一位丈夫。
常羲,又称“常仪”。
汉族神话传说中的月亮之母。
常羲是生育月亮的女神,生了十二个月亮,是月神的代表人物。
然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云:“常羲与羲和当即一人。”
生日神话的产生必然诱发与之相对的生月神话,这两位看似截然不同的女神,却是两位一体的同一神格。
所谓两位一体,第一层意思即羲和与常羲的两位一体。
第二层意思便是“执掌太阳的太阳神”与“执掌月亮的月神”的融合。
羲和生十日,常羲生十二月,有了后来的一年十二月,一月三旬,而一旬就是十日。
所以,羲和不仅是日母、日御、日月之神。
同时,她还是制定时历,掌管四时的时间之神。
如《离骚》里便有“吾令羲和弭莭兮”。
它讲述屈原求帝陈辞心切,当傍晚时分来到昆仑悬圃后,想趁天黑前赶赴天庭。
但因时间上赶不及,于是他开启异想,祈求神灵助佑实现理想。
这个时候,羲和出现了,她慢慢地停挥长鞭,便使时间静止了。
不仅如此,古籍里有记载“羲和盖天地始生,主日月者也”。
黑暗中她生出了日月,日月运转下有了天地的生机,四时的伦常,这些都是维护宇宙秩序的工作。
所以,两位一体的羲和又属于创世神之列。
如此一来,那颗参天古树便是神话传说里羲和与金乌居住的扶桑神树了。
《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
而“羲和浴日”的传说里,也提到了羲和常常带着孩子们在东南海外的甘渊一块洗澡。
所谓甘渊、汤谷、穷桑,盖一地也。
天穹上裂开的那道巨口,对面连接的可以说是羲和执掌的神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