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实在是很难做出决定的啊!”饭冢部长摇了摇头,说道,“毕竟柳原同学是我花了这么大力气请来的歌手,如果放弃她的话真的很难办,但是福田真的已经和我合作了三年,我也可以看出他对社团的重视程度——”
“——然而就是因为这种犹豫最后才会失败的吧?再这样拖下去,学生会的下一次学园祭节目安排时间也赶不上了哦!”
“这个倒没问题啦,有春希在,可以让他帮忙搞定——呃,你是?”饭冢部长这才意识到了刚才和他说话的是一直跟在我身后的比企谷。
“恩,部长,这是我在另一个社团的前辈,二年级F组的比企谷八幡。”
所以为什么我现在好像是在给一个趾高气昂的前辈打掩护的样子啊,这样实在是很讨厌啊!另外,不是说比企谷在陌生人面前说话都会慢慢吞吞的很尴尬吗?刚才这么流利的话语是怎么回事,难道说是侍奉部的长期以来的活动让比企谷改变了?那我觉得把他抓到这个社团里来的平冢老师一定很新闻的。
当然现在饭冢部长倒是没有太在意比企谷的插话,他继续耐心地和我说道:“其实现在我们的社团的情况也没有那么糟糕啦,大家的平时的训练水平也很稳定啊,所以只要等到歌曲确定下来再练习也是来得及的,而且由比滨你不知道,春希可是前两年的学园祭的实际上的执行委员呢,今年的学园祭方面他对学生会方面应该也会有很大的帮助的,所以只要到最后能够赶上那就可以赶上了啦!”
“但是把时间寄托在这种事情上,这也实在是有些太不谨慎了吧?”
我看了一眼坐在教室的窗户旁边,手里抱着吉他,但是有些愣神地看着窗外的北原春希,想起之前一色也有提到过学生会会找他帮忙,可是我还真没想到,所谓的学园祭的实际的执行委员还真的是他,如果是这样的话,虽然很不愿意承认,但是的确,正如饭冢部长所说的那样,他的能力,再加上这种地位,的确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十分困难,北原春希的强大,是被他的一件又一件的超人事迹所证明过的。
这相比也是饭冢部长的信心的来源吧?
正在这个时候,窗户旁边的北原前辈,也似乎注意到了我投向他的眼神,他似乎是下意识地扫了一眼我的手指,然后不自觉地眯了眯眼睛,随后背着吉他朝我们走了过来。
“哟,武也,”北原前辈朝饭冢部长挥了挥手,我觉得他的手上的伤口似乎又比之前多了一些,果然是一个努力家啊,北原春希,从这点上来说真是毫无指摘。
当然,我能够感觉比企谷的实现也转移到了北原前辈身上,想必他的那种对判断人的性格无比敏感的马达已经启动了吧!
------------
第二十七章:短暂的交集和没有变化的现实
我曾经想过,如果把叶山隼人和北原春希放到同一个年级当中的话,那么这两人之间的人气的高下会是怎么样的。当然我觉得答案是毋庸置疑的,至少从人气方面,看上去完美无缺的叶山还是会碾压北原的。
其实这点从现在的两人在各自年级当中的人气就可以看出,叶山一直是光芒四射的国王殿下,而北原的让人印象深刻的形象,似乎仅仅停留在那些深深受过他的帮助的人的心中。
但是,这并不代表如果存在这番较量的话,那么叶山就会是获得压倒性胜利的一方,因为叶山这样的存在是不真实的,因为不真实,所以有人去仰慕,有人去憧憬,但是也是因为不真实,所以人们更会去怀疑他的真实的一面的所在,即使是对叶山的完美坚信不疑的人,也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这种人真的会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吗”之类的想法,然后在他的黑暗面或者脆弱面暴露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抛弃他。
所以,叶山隼人的强大和高人气,建立在他的完美无缺的形象上,一旦他的这种形象崩坏,他的那种时刻要满足所有人的期待的意图就会落空。正如之前的那次对话中所体现的那样,如果最后时刻没有出现任何意外,那现在的叶山的状况还会是那种一呼百应的状况了吗?即使存在,也是一种虚假的勉强维持的盛况吧?
但是从这方面来说,北原就完全不一样了,他的形象更加真实,更加努力。虽然从他达成的成就来说,他也几乎可以被称为一个完美的奇迹般的存在,无可挑剔的成绩,无可挑剔的工作的执行能力,无可挑剔的人际关系的处理。但是,人们不会对他产生妒忌,也不会对他产生疑惑,因为,达成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北原春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努力家。不够努力的人在嫉妒他的时候,是没有相应的道德制高点的。
所以,如果北原春希失败了,那只是一个努力的平凡人掉落到了凡间,不会有人对他产生质疑,当然他的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也会让人产生一种整个人无所不能的印象,但是这个人终究只是一个足够努力的“普通人”罢了。
如果我们想要做一个人气投票的话,叶山隼人是那种可以吸引到许多路人的“友情票”的人,而北原就是那种拥有一批鉴定的死忠信仰的人,除去那些摇摆不定的路人,要让人去评价谁更加值得信任,那还真是一个不那么确定的情况。
但是,问题在于,一个人的形象更加真实,更加亲民,这是否就意味着他真的更加真实,更加亲民呢?一个所谓“真实”的形象,是否可以是这个人本身想要塑造的形象呢?虽然我不希望自己是一个阴谋论的支持者,以恶意去猜测别人的心思——这似乎应该是比企谷的思考方式——但是如果从纯粹的理性角度考虑,如果有人能够通过理性判断出自己的这种形象能够为自己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最高的收益的话,那么他营造出这样的形象也是有可能的吧?
当然,如果从结果论的角度进行推测的话,如果有人识破了自己的这种伪装,那么自己可能遭受到的打击是更大的,那么他会不会因为担心这一点儿不这么做呢?
应该是不会的,因为这会使得这个相互博弈陷入无休止地相互猜测之中。就如同我们看三国演义的空城计的故事的时候,所有人都为诸葛亮看破了司马懿的小心谨慎而赞叹不已,认为这一招空城计是对人类的心理的把握的极致。但是,诸葛亮是否有考虑过司马懿看穿了他的这个计谋的情况呢?如果司马懿看穿了这个计谋,那么他是否有考虑过诸葛亮再预料到自己看穿了这一点然后继续反其道而行之的后果呢?这就会陷入一个无休止的循环了,所以那个故事的作者让这个故事停留在最初的那一段上,剪断了读者对于这个循环逻辑的无休止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