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信算是典型的“日式男主角”,其特征包括且不限于“人品好”,“有不为人知的黑暗过去”“有隐藏的实力”“拥有某种神器”等,为了防止本人笔力不足,将之写崩,我刻意将之形象模板化,虽然失去了超神的“表现力”,但却保证了“稳定”的人设。
这种“利用刻板形象”手法是很多番剧都会使用的,譬如金发双马尾就是傲娇,白毛就是天然呆或者三无,温柔贤惠太太型就是青梅竹马……
话虽这么说,但既要写出这个形象,又要保证他不会掩盖真主角方希的风采,确实是个很让人肝痛的活……
在本卷的结尾,我稍微揭开了一些之前的暗线,即“诺亚”这条线……他到底是敌是友,现在实力究竟如何,他找方希到底要做什么,目前对读者而言,都是未知数。
这种“未知”,也算看书的一种核心乐趣了……嘿嘿嘿……
正文说完,以下废话。
这几天,我家中经历了一些事情,具体情况,就不再多说了,以免坏人情绪,倒人胃口。
不过……客观来说,这件事确实打乱了我的生活节奏,以至于连行文的水平都出现了一定的下滑。
可能各位感觉不到,但我自己是清楚这点的。
不论如何,这件事到现在,算是正式揭过,酸甜苦辣,皆是昨日。
用《关于我听不懂老公在说什么这件事》(简称《关公说事》)的一句话:所谓日常,就是这样,平淡的延伸,以及毫无征兆的剧烈变化。
当年只能用笔在本子上胡言乱语的少年,到了现在,也终于变成能向诸位描绘幻想的作者了……虽然依旧稚嫩,却能看到进步的痕迹。
好吧,请忽略他愈发娴熟的车技吧……这是必要的牺牲(陈宫脸)
在几本书之后,我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完美契合我本人风格的剧情模式,框架搭好,剩下的无非就是爽点的布局,辞藻的堆彻,车技的……人设的磨砺等。
在这本书结局后,我可能会雕琢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去真真正正的,正式写一本“书”,一个作品……当然,那都是以后的事儿了,最后一卷的剧情我到现在还只有个轮廓,慢慢写吧……
各位,下卷再见。
序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神父
在正文开始之前,有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诺亚找方希,究竟是做什么的呢?
这也衍生出了另一个问题……此时,顶着这张英伦帅哥脸的,究竟是“诺亚”,还是“耶和华”呢?
别急,咱们慢慢道来。
当年,伊丽莎白塔之内,方生并没有用诸生尘烬将诺亚粉碎掉,而是只粉碎了“全知全能”的权柄,简单来说……留个全尸。
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甭看当时的耶和华拽成那样,随便一记平A都能渲染个百来字儿的环境,但……在方生面前,他还是翻不起什么浪来。
您想想啊,一个人只有在确定自己有绝对优势的时候,才会有“注意点儿别把对方打死”的余裕;要是两人势均力敌,你敢留手,屏幕上只会浮现出一个大大的“死”字。
在“杀死”了耶和华后,方生将诺亚的尸体埋好,之后,狗大户亚瑟友情出资,修了座教堂。
亚瑟那是什么人物?纯爷们儿,从上直到下,一个唾沫一个钉,简单来说……是个实诚人。
在修好了教堂后,亚瑟本着“好人做到底,嫖妓嫖到虚”的理念,让自家各种意义上都非常能干的秘书娘运作了一下,将名声搞起来,时至今日,已然小有名气,在当地,也能算个值得一看的旅游景点了。
本书曾言,在这个世界中,“神”,本质上是由人类的信仰凝聚而成,那些人来到教堂,赞美父神,吃圣餐,忏悔,巴拉巴拉,时间久了……信仰也就凝聚起来了。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随着信仰的凝聚,“耶和华”终会复生……就在诺亚的身体之中。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
从当年方生和诺亚的对话,我们可以知道,“诸生尘烬”这个概念级能力的优先度,是高于“信仰”的,这就是为什么,方希要伤到耶和华只能用天丛云剑,方生却徒手就能开撕。
在耶和华被方生用诸生尘烬“杀死”那一刻,祂就真的已经死了,彻彻底底的死了。
是的,概念级能力就是这么过分,就这么不讲道理。
那些信仰的力量,被诺亚的尸身凝聚,重塑了耶和华的“神体”,耶和华的“力量”,但……却无法重塑耶和华的“意识”。
接下来的情况,各位应该都猜到了——耶和华的意识被诸生尘烬挂了黑名单,诺亚的意识可没有。
此时的诺亚,既拥有着等同于此前耶和华的,不完整的“全知全能”,又保留了独属于“诺亚”的思维意识,也就是说……此时,他就是“人间之神”。
从墓中爬出来后,诺亚并没有去干涉玛琪莎的生活,他只是远远地看了这个女孩一眼,随后,无声离开。
此时,他已经拥有了几近等同于神明的能力,但……他曾亲手将之埋葬,又怎么可能再自诩神祗呢?
他只是人类,曾经犯了罪,所以是罪人。
他永远都记得一个女人的话:罪人犯了罪,那就去赎。
.
“你到底是谁?”德川信问,“不是问名字,而是身份。”
诺亚停下脚步。
他想了想,抚摸了一下胸口倒悬着流光的银十字架。
随后,面带微笑。
“只是一个普通的神父。”
转身离开。
第1章 很容易被脱下来的衣服……
时间来到第二天,太阳跳出地平线,树枝新抽出的嫩芽在光辉中显得格外翠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