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保安的工作五百个大学生在枪。
单纯无辜的朴太太。
还有电影里无处不在的各种暗示,隐喻。
朴社长的小儿子多颂,为什么会崇尚印第安文化呢?这是个隐喻。
这套房子第一个主人,是个日本人,这也是个隐喻。
还有开头好友赠送的那枚石头,所说的那一番话…
各种各样,无处不在的暗示。
甚至严重到,让人觉得过分的刻意,以及勉强。
这一小段剧情过去。
周遭的几个欧洲片商也开始纷纷议论起来,法语混淆着英文,让人听得半懂不懂的。
望月小声问了句。
“他们在说些什么。”
森茗雪挑了几个简单的评价,翻译给她听。
“说意图太直白。”
“表情太夸张。”
“台词构筑有问题。”
“太刻意,为了制造矛盾而强行矛盾。”
都是行家啊,一眼就能看出电影所存在的最大的问题。
阵阵的议论声过后,随着剧情的展开,有关刻意的问题,总算暂且被搁置。
正如先前所说的那样。
《寄生虫》的前半部分,看上去就像是个极为荒诞的黑色喜剧,一家子没有工作的人,通过一些小聪明,蒙骗富人,进而寄生在富人家庭当中。
他们成为了家教,成为了保姆,成为了司机。
脸谱化的阶级,略显戏剧化的展开。
然而一切的一切,从那个雨夜,宅子的前女佣,着急且焦虑的摁响朴家大门的门铃开始。
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第546节 535,《寄生虫》(2)。
《寄生虫》在国内,并不火。
很简单,因为没有共鸣。
韩国的阶级固化已经严重到一种很夸张的程度。
年轻人上升的途径完完全全被堵死了,几乎不可能有任何跨越阶级的现象发生。
但在国内,却很难理解这种情绪。
大抵是国情不同罢。
但是欧洲,美国。
这种明晃晃的,把阶级矛盾硬生生摆在荧幕前边,通过各种暗示,隐喻,强调阶级对立,然后升华故事主旨…
简直太赞了,有木有?
欧洲,美国,最喜欢看的,就是这种素材。
说是恰恰刚好戳中了他们的爽点,也丝毫不觉为过。
也正是因为这样。
《寄生虫》在欧美地区,口碑才会如此的炸裂。
随着剧情的深入。
一家子人发现了朴家宅邸的地下室。
住在地下室里枯瘦且不知名的虫子先生,他挣扎着从床铺上边坐起,而后贪婪的吞噬着香蕉和牛奶。跪在地上苦苦哀求着那基泽一家子不要拆穿这件事女佣小姐,脑袋用力的磕着地面,声音沉闷,铿铿做响,似敲在人心上。
剧情开始集中的爆发出。
奉俊昊讲述故事的节奏感很好,镜头把握得也很棒,是那狭长且深邃的过道,弯曲蜿蜒,那躺在床铺上犹如臭虫一般肮脏的男人…
一瞬间,竟是让人不自觉的的忽略掉故事的漏洞,忽略掉整个剧情当中不合理的硬伤。
太吊了…
周遭的一众欧美人,不由自主的,发出了阵阵惊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