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魏王的心情复杂,信陵君的府邸此时彻底陷入了恐慌与悲伤之中。
在信陵君的子女都陷入惶恐悲伤而痛哭流涕之时,其中一位年龄最小的少女却无任何的悲泣之色,这位面容精致的少女越过身前的兄长们,来到前来报信的朱亥身前。
“叔叔,父亲的遗体可是落在了秦王手中吗?”少女镇定的面庞之上是一双发红的眼睛。
“据新郑传来的消息,是这样的,公子的遗体被秦军送到了新郑。”朱亥脸色苍白道。
信陵君竟然去了,而他也成了废人,他们这一代人是真的要谢幕了吗?
“叔叔可知道秦王准备如何处理父亲的遗体吗?”少女问道。
“无从得知,但秦王此人极有气度,必会妥善安置公子的遗体。”
朱亥诧异地看着面前的少女,他从未想到,这位昔日天真烂漫的信陵君幼女在现在这般时刻竟然会这般镇定,他自然不会肤浅的认为少女是绝情,反而因此而高看了少女一眼,面对巨变,能够稳住心神的人太少了,不见信陵君那几位已经成家立业的儿子此时只知道哭泣悲伤,早已失去了应有的思考能力。
“人死还乡,落叶归根,我想去新郑迎回父亲的遗体,还请叔父帮我。”少女突然跪倒在朱亥身前,叩首在地道。
“你可知道你在说什么?”朱亥震惊道。
“还请叔叔帮我。”少女再次拜道。
“为了迎回公子的遗体,就是舍了我这条性命,那也是值得的,可是,有些事情不是用勇气就能够解决的,我的性命不打紧,可我想知道,你准备怎么做?”朱亥并未扶起拜倒在自己身前的少女,而是出言问道。
“我想与秦王做一个交易。”少女抬起头道。
“你真的打定主意了?”朱亥问道。
“虽九死而尤未悔。”少女平静道。
“好。”朱亥回道。
他不知道少女具体有什么计划,他也不知道少女能有几分成功的可能,但他还是想赌一把,他的本钱已经不多了,他也想用自己这一点最后的本钱为信陵君做最后一件事。
邯郸。
“五万大军全军覆没了?”
赵王偃看着手中的竹简,脸色越来越苍白,握着竹简的手更是颤抖起来。
邯郸城内唯一一支野战兵团全军覆没了,那邯郸还剩下什么?
“魏无忌误了孤。”赵王偃勉强稳住心神,但其苍白的面容诉说着他此时真正的心声,他在害怕。
“郭开,你说,现在孤该如何破解眼前的危局?”赵王偃攥着手中的竹简,虽然竭力控制,但声音中还是出现了一丝颤抖。
郭开诧异地看向赵王偃,这样的问题问他?他是相国,可不是大将军,这样的事情他能有什么好主意。
可郭开不愧是郭开,他很会就从赵王偃的问题中察觉到了一丝别样的意味。
退兵?自家的大王他怂了,他不怕赵国西境被桓齮所率的秦军彻底打烂,因为桓齮威胁不到他的安全,可是现在却不一样了,失去了五万精锐的邯郸剩下的兵力根本不足以防御桓齮所部的十万秦军,一旦桓齮抛开赵国西境,选择长驱直入,学着他之前的做法奔袭邯郸,他可没有嬴政的万全准备,邯郸真的很有可能被桓齮攻破,他的安全正在遭受着威胁。
揣摩到赵王偃心态的郭开瞬间就捋顺了赵王偃思路:想撤兵,但又怕自己主动提起让世人以为他怂了,所以就需要一个人去劝谏,到时候真要被世人议论了,他完全可以将责任推到劝谏之人的身上,这项任务就非郭开莫属了。
难道我郭开命中注定就是一背锅之人吗?我为什么要姓郭?郭开暗自苦笑道。
但身为奸臣自然要用奸臣的素养,明白了赵王偃真正意思的郭开虽然心中不愿,但还是出言谏道:“大王,如今之计,我们必须要先保证邯郸的安危,臣请求大王撤兵。”
“撤兵?如今正是合纵攻秦的紧要关头,此时撤兵岂不是让天下人小觑了。”赵王偃故作为难道。
“大王,如今我赵国为了攻秦大业五万精锐全军覆没而无一人投降,谁能说我赵人怕死。”郭开激动道,似乎是为赵王偃可能被误会的未来而愤恨不平。
“也是,我赵人出的力已经够多了。”赵王偃语气不再坚决。
“更何况,我赵军撤兵,不是因为怕了秦军了,而是为了诱敌深入。”郭开继续道。
“对啊,我们是为了诱敌深入。”
赵王偃彻底轻松了,不由满意地看向郭开,郭开不仅顺应了他的心思将会提解决了,而且完成的程度更是远超他的预期,这就是心腹啊。
第132章 很惨的人
秦王政三年十月中,大河沿岸正与秦军交战的赵军突然后撤,秦军紧追不舍,而赵军后方又有桓齮所部十万秦军自井径关而出,一路长驱直入,最终与赵南长城一线将赵军堵住,兵力不足二十万赵军自此被三十余万秦军彻底围死于赵南长城。
秦赵之间的这场爆发在秦王政三年的战争彻底攻守异势。
秦赵之间的对决不仅仅影响了彻底陷入战争的赵国南境,来带着其余几处战场也受到了波及。
此时许多人人都差不多已经明白了,秦军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秦军从来没有想着防守的事情,他们真正的目的从始至终都是赵国的二十万大军,甚至是整个赵国。
三年前的韩国事件已经让天下人意识道,日后的战争会是真正的灭国之战,韩国只是第一个,但不可能是最后一个。
秦楚交界的南阳郡,楚军大营。
“项将军,你认为眼下是发起决战的时刻了?”春申君黄歇对楚军大将项梁问道。
“如今秦军主力尽在赵国,南阳的秦军兵力必定有限,我军若是不趁着这个机会全力进攻秦军,以求胜机,真的等到赵军战败而致使秦军主力回援南阳的话,我楚军可有胜利的机会。”面对春申君看似征询实则质疑的问题,项燕耐心解释道。
“两军争锋自然是项将军更为擅长,我确实也不便过多干预,但是,项将军你身为我楚军大将,统领三十万大军,所考虑的不能只是两军争锋的事情,你还要考虑其他的事情。”春申君捋着已经夹杂了不少白色的长须道。
“还请春申君赐教。”项燕拱手道。
“身为大将军,在考虑战争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国家。”春申君说道。
“为国家取得胜利不就是在为国家考虑吗?”项燕疑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