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昊看了一眼众人,伸手指了指挂在侧面的大唐地图。
“那就要观中出血了。”
“众所周知,关中是我大唐的发家之地,同样也是天下诸侯的必争之地,但是,诸位,请看!”
“现在关中十林九耕,导致土地松弛,每当风雨天,要么黄土漫天,要么泥沙成河,而这些泥沙,最终都汇聚到了黄河之中,这也是黄河水中泥沙过多的根本。”
“我之前就提到过转移关中百姓,退耕还林,但是确被驳回了,这次,我想大家需要认真的考虑一下了。”
“是关中重要,还是中原重要?”
“或者说,关中和黄河水患,那个更致命?”
李文昊目光灼热的看着朝堂上的诸位大臣,他希望听到一点有建设性的办法,而不是一味的反对或者赞成。
“殿下,臣请问,若是按照殿下所说,这黄河治理,要多久才能见成效。”
李文昊朝问话这人伸出了一根手指。
“一年?”
朝臣都不信的摇摇头。
“谁说一年了?”
“我说的是最少一代人,可能一代人不够,就需要世世代代的努力。”
“什么?”
朝堂上瞬间纷乱了起来,要知道,这种靠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才能完成的工程,一般来说都属于那种倾尽全国之力的大工程,而事实上,治理黄河,还真就需要全国之力。
治理黄河不像修建西长城那样,只要有人,早晚能修好,治理黄河是要看天的,这中间要赔上多少人的性命,要损失多少钱财,要消耗多少粮食,又能取得什么回报这都是未知的。
很有可能这边大张旗鼓的干,那边毫无建树……
所以,这个决定谁也不敢乱下,弄好了,名流青史,弄不好,遗臭万年。
“殿下,请问,治理黄河,需要耗费多少钱粮?”
“多少人力?”
户部侍郎开口问道。
“不计其数!”
李文昊给出一个未知的答案,“我治理黄河,并不是要现在就看到功效,我是要子子孙孙,几百上千年之后,黄河都无水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和杨广开运河一样。”
“他当初开运河的目的是什么咱们暂且不谈,但是从现在看来,这确实惠及民生的事情,是造福后代的事情。”
“人这一辈子太短,如果不做两件轰轰烈烈的大事,如果不为后人留下点什么,我们如何对得起生我养我的父母?”
魏征听完李文昊的话心潮澎湃,他不是一个投机主义,他更不是一个政客,他只是一个想为国家,想为百姓做点事的普通人,没错就是普通人。
听到李文昊这么说之后,他感觉,之前他一直参这个,奏那个,实在是太无趣了,换句话说,格局太小了,他要做点大事。
“还请殿下示下!”
魏征话音落下,朝堂上更是响起一阵吸冷气的声音,正常来说,魏征会在这个时候不遗余力,甚至以命威胁来反对,但是今天,魏征明显转性了啊!
“诸位,你们不要拿杨广的大隋朝和我现在的大唐来比。”
“第一,他没我有钱,第二,他没我有人,第三,我不会横征暴敛。”
“所以,这件事情,还请诸位放心。”
“诸位,请看,现在黄河在濮阳西五百里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这几条河流,续接黄河喝到,让黄河在蓟州港入海。”
“这样,既可以用黄河水浇灌河北平原,又能改善北方缺水的环境。”
“具体的,工部,民部,你们坐出调配!”
“沿途州县,需要搬迁的搬迁,需要让路的让路,这一切,都以黄河为基准”
“还有,魏征,既然你想做事,那就交给你一件大事,你带着人,带着钱,尽快给我返回关中,疏散关中百姓,鼓励退耕还林。”
“告诉关中百姓,种出一亩树林,朝廷补偿两亩的粮食,退的多,给的多,只要林子不倒,不坏,这粮食,咱们年年都给。”
“还有,那些需要搬迁的百姓,按照之前房屋的大小,我们补偿其钱财,记住,这些钱财一定要够百姓在购置新屋子的,同时迁徙百姓的时候,一定要提前帮他们划分好耕地。”
“如果有人想去草原,去东北,那更好。”
李文昊这边说,那边朝堂上的几个知世郎用笔疯狂的记录着,同样几个相关部门的领导也在一丝不苟的记录,时而眉开眼笑,时而眉头紧皱,显然,李文昊给他们提出的要求不是那么好达到的,毕竟华夏人都有一种故土情怀。
“靳一川,你带领锦衣卫的暗卫负责督查此时,若是有人在其中中饱私囊,以权谋私,不用汇报,直接扒皮充草,抄家灭族。”
“是!”
一直藏在朝堂阴暗角落的靳一川回了一声,再次隐身在了阴影处。
“韩琦!”
“在。”
“你负责这些百姓安顿事宜。”
“是!”
身穿六品朝服的韩琦抱拳领命,心道,属于他的机会终于来了。
“派人去北边,告诉张居正,让他坐好接受百姓的准备,两年之内,东北最少要吸纳二十万户,一百万人,要让这些人有地种,有粮食吃,有房子住,这一切,让张居正自己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