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卓著的老元帅已经77岁了,1843年普奥之战打响,他又一次挂帅出战,很多人劝他不要接这份差事,此战之艰难连孩童都知道,老元帅如果上阵,很有可能成为背锅侠晚节不保。
冯·拉德茨元帅问:“雷德尔较之拿破仑如何?”
旁人说:“略逊一筹?”
冯·拉德茨元帅:“纵使拿破仑的法国也在我面前没有吃过一次胜利,区区雷德尔,区区普鲁士罢了。”
旁人说:“可是老元帅,您年纪太大了...”
冯·拉德茨元帅:“布吕歇尔73岁的时候还能打败拿破仑呢,威灵顿那个老迈昏聩的大傻子都能打败拿破仑,雷德尔还不如拿破仑呢,我为什么不能打败他?”
周围的年轻人纷纷沉默,大家知道没办法劝阻了,老元帅是个绝对的爱国者,忠诚的将领,勇猛的战士,他德高望重战功卓越,在整个德意志都有巨大声望,皇帝陛下肯定要他担任本次战争的总指挥,而老元帅也一定会接受。
77岁的冯·拉德茨,几乎保持着年轻时的全盛状态,身体倍棒,思维灵敏,而且越老越妖,他对自己非常自信,他也有资格自信。
但时代变了,1843年的奥地利,不是拿战时代的奥地利。
战争从来都不是一个人能够打赢的,冯·拉德茨可以和老毛奇抗衡,但奥地利没有与普鲁士抗衡的能力。
老元帅自18日起担任奥军总司令、德意志联军总指挥,他火线上任立刻整顿奥军。
“不是说我们已经有四十万大军了么?人呢?人都哪去了?”
在他案上的部队编制表,有足足的四十万大军,可当老元帅要指挥的时候就全都不见了,电台无响应,传令兵找不见人,前线部队从来不向后方发送任何消息,老元帅坐在指挥部里睁眼瞎。
部队在哪,不知道。
部队在干什么,不知道。
前线到底有多少部队,不知道。
好消息是老元帅知道普鲁士军队进攻到哪了,因为普鲁士每攻克一个地方,他们就将战报发送给驻奥地利大使馆,老元帅可以偷看普鲁士的外交信来了解战争情况。
也是通过外交信,老元帅推断奥地利在前线有多少部队,预计十万人左右?反正四十万大军的绝大部分都不知道在哪个犄角旮旯呆着呢,联系不上。
可能被击溃了,可能被全歼了,可能是刚刚动员还在各地没有运输上去,还有可能是某些人用来吃空饷的假编制。
普鲁士的军队数量确实实打实的,光是波西米亚主战场就集结了三十万人,各个分战场还有二十万,老元帅对普鲁士的光速动员与调遣震惊不已,但他没有任何怀疑,普鲁士那个鬼地方搞出什么事情都不意外,毕竟普鲁士不是国家,而是一个军队。
冯·拉德茨进行了一连串的部署,他从维也纳整整派出了一千名传令骑兵,到处寻找部队,要求各部队自发性与友邻集合。
奥地利国父拿破仑三世提供了7亿法郎的低息贷款,奥地利可以用这笔救命钱迅速动员,只有钱够多,军队很容易就拉起来。
老元帅要把前线分散的部队汇聚成一团团大部队,在让动员新兵竭尽全力的赶往战场,他重新规划了通讯结构,省略复杂的中转站和处理机构,要求各部直接把信加急发到维也纳去,维也纳再用海量传令兵指挥基层。
该做的战略调整做完,老元帅觉得一线奥军指挥太废物了,他决定拖着77岁的身躯亲临前线,直接到一线去指挥作战。
他以为自己身体很好...
结果从维也纳前往战场的路途中染上了霍乱,一路饱受病痛折磨,抵达前线指挥所后也无法进行工作。
有人给老元帅请来训练有素的医生,使用放血疗法治疗霍乱。
不过老元帅真是福大命大,他一边物理意义上的拉胯,一边被训练有素的医生放血,居然没死,真的就硬生生挺过来的,休息几天就可以指挥战斗了。
1843年6月27日,冯·拉德茨元帅带领奥地利一个师抵达陶特瑙城,在城郊收拢了约三万人的溃兵。
这就是6小时前,刚刚被凯瑟琳的A集团军群干烂的奥地利第6军和第10军。
老元帅将部队重新整顿,很快就发现普鲁士的先锋攻占了附近的纳奇德城,普鲁士国防军第一军的军旗在城头制高点飘扬。
“嗯?你确定是普鲁士的第一军?”老元帅严肃的问侦察兵。
“绝对没错元帅,我们几个人亲眼看到是第一军的军旗。”
诶这就很奇怪了,这条线路上负责迂回穿插的是凯瑟琳的A集团军群,但普鲁士第一军隶属于汉斯的D集团军群,老元帅不清楚普鲁士那边发生了什么战术调整,他只觉得这是个重大的战役转折契机。
画面一转,来到普鲁士总参谋部。
老毛奇满面愁容的对地图发呆,普奥战争的第二周和第三周,普鲁士出现了一系列差错,先是翻山越岭全体迷路,然后是各个部队均未能完成预定进攻任务,再然后是毛奇设想的决战地点,没找到奥地利主力。
原定计划,A集团军群,B集团群,从西侧和东侧长程迂回到赫斯丁地区会师,当两个集团军群到达预定位置断掉奥军后路时,D集团军群和西里西亚军团会补充到东西两线。
C集团军群与摄政王的预备部队负责正面推进,如果一切按计划顺利完成,会在波西米亚地区形成一个长40公里宽35公里的大饺子,将奥地利主力一口吃掉。
而现在的情况是,A、D集团军群在西线撞到一起混作一团,B集团军群和西里西亚军团在东线撞到一起混作一团,两路人马都没有顺利迂回到指定地点,没有断掉奥地利主力的后路。
幸运的是,这个饺子没包上也无所谓,因为根本没饺子馅,毛奇预测的决战战场连个鬼都看不见,哪有什么奥军主力。
其他差错都无伤大雅,毛奇通过电报系统很迅速的调整了新战术,给各个军团发布新的作战指令。
最大的问题就是找不到奥地利主力,如果不能消灭有生力量,涂色占地再多也没有意义。
27日傍晚,陶特瑙会战爆发。
普鲁士原第一军军长是汉斯,汉斯晋升集团军群司令,将军长的位置交给了自己的副手冯·博宁少将。
冯·博宁带领普鲁士第一军8.9K,看到陶特瑙镇就是一个恶狗扑屎扎进去,结果惨遭冯·拉德茨老元帅的奥军伏击,老元帅早就设好了套子,等他钻进来送人头呢。
国防军第一军丢盔卸甲的逃跑,一边跑,一边跟总参谋部汇报说自己遭遇了奥军主力十几万人的攻击。
老毛奇根本不信,奥军主力不可能出现在陶特瑙镇周围,毛奇第一次预测决战地点失败后,第二次预测决战地点是基斯钦地区,备选决战地点是克拉洛维地区,那有个叫萨瓦多的村子。
冯·博宁是为了逃避惨败的惩罚,夸大了敌人规模,但歪打正着了,在随后一天时间里,奥军大部队真的出现在了他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