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蓝星历史的卡尔,1832年因为德意志地区股市太不成熟,想了想放弃了,后来他也没去过英国,因种种原因并没有炒股。
恰稿费不行,炒股不行,卡尔头皮发麻,他深爱着燕妮小姐,想要与之正式步入婚姻殿堂,但没钱。
“我上哪去整点钱呢...”
不过很快卡尔就将此事抛到脑后了,第三天放课后的图书馆聊天,他跟林登万话锋一转开始聊大北方战争。
年轻时的卡尔和林登万,总是天南海北的聊各种东西,而且非常话题非常跳跃,上一秒聊着与燕妮的婚事,下一秒开始评价历史上的名臣名将。
无论话题怎么跳,卡尔和林登万都能很默契的谈到一起,无论什么样的话题,他们都很能聊,很有共同语言。
这一阶段的卡尔先生,并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也没有坚定的意志,并没有去考虑过太多的未来,学术上他深感黑格尔哲学的矛盾,情感上他有些畏惧燕妮家庭的权势和可能的歧视,社会上他痛骂普厉王的暴虐,看起来就是个很平常的,有点文艺青年的学生。
这一阶段的林登万,他是这个世界的旁观者,去经历,去学习,去了解,但他并不敢做什么事情,他是普厉王的孩子,又在魔能试炼中击败了十个人,完全可以到近卫军当个大官,但他没有。
林登万身边就是卡尔,他们可以一起去做很多事情,但他没有。
犹豫,畏惧,迷茫,是青年时期林登万的写照。
如果去21世纪大学的宿舍楼,绝对能够找到很多与青年卡尔、青年林登万相似的那个人。
卡尔是富二代,学霸,热心肠,啥事都想掺和,经常拿着书躺在床上评论时事。
林登万是神神秘秘的人,总是站在后面,总是不参加聚会,运动会选修课也见不得人,没人知道他家里是干什么,每个人都觉得他很疏远。
多么普通的两个青年学生啊。
一年后,俾斯麦的转学到来,是卡尔和林登万人生中的一大转折点。
课后的图书馆闲谈时间变成了三个人,曾经无比和谐,无比默契的捧哏和逗哏都消失不见了。
卡尔总是坐在图书架的前面,桌子的左边,俾斯麦总是坐在一个很奢华的黄铜雕花灯盏旁边,桌子的右边。
两个人会在面前堆很多书,看着看着就互怼几句。
林登万坐在中间搅混水当老好人,他不会明确的去帮谁说话,他也不知道该帮谁。
卡尔和林登万会在晚饭时间一起去学校对面的小餐馆吃饭,吃饭时,卡尔就会埋怨自己的兄弟刚刚吵架时不帮自己说话,林登万就无奈的笑着。
课堂上的三人也总是不干人事,萨维尼教授常常骂道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
那段时期,是林登万不太舒服,左右为难,犹豫至极的时候,但也是他最怀念的时候。
“那时候我们都很年轻,那时候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雷德尔大帝
“回忆往昔,我总会因为柏林大学的时光笑出声来,那时候的我可真傻。我就应该把他直接杀了(删掉)”————铁血宰相俾斯麦
“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用时间去见证。”————革命者卡尔
第四章 舒尔茨的故事
1779年5月,舒尔茨·魏尔德诞生于汉诺威王国的一个贵族家庭。
他的父亲是汉诺威军队的一名中校,同时拥有普鲁士王国和英国的少校军衔,母亲是英国的一位女伯爵,母系家族是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的创始人。
舒尔茨从小在英国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接受良好的贵族教育,对于英国上流社会的一切礼仪文化和消遣噱头都游刃有余。
16岁时,他便以优越的成绩进入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那里是专门培养宫廷高级幕僚的地方。
18世纪英国王室放宽了对大学的限制,认为由学生和老师自由发挥,根据兴趣选择课程和时间安排,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是快乐教育的历史源头。
但18世纪的这一场快乐教育,将英国两代上层社会的孩子都玩废了,18世纪末开始,剑桥和牛津逐渐没落,世界顶尖大学的地位不在,汉诺威的哥廷根大学成了世界学术的标杆。
1796年,17岁的舒尔茨从剑桥大学转学到哥廷根大学,回到了德意志地区。
他的父母都是有卓思远见之人,当时德意志地区发展势头飞快,自由主义在汉诺威王国促进了科学、学术、医疗、经济领域的快速发展。
普鲁士王国在腓特烈大帝之后连续迎来神君,普文王腓特烈威廉二世,普烈王腓特烈威廉三世,一代又一代的普鲁士君主都走上了励精图治,强国安邦之路。
在当时看来,英国似乎走到了发展阶段的下坡路上,而普鲁士和汉诺威即将走上更高的历史地位,于是舒尔茨的父母就让孩子回到德意志地区来发展。
一年后,18岁的舒尔茨从哥廷根大学毕业,面临人生中一大选择,德意志双雄的两个国家到底应该去哪里发展呢。
家族在汉诺威有足够的人脉和产业,能够确保他仕途无忧,而在普鲁士,家族基本无法提供给他任何助力。
舒尔茨在一番考量后选择孤身一人前往普鲁士,并且在毫无家族助力的情况下,通过了当时苛刻的公务员考试,在柏林市成为了一名最底层的书记员。
在他大学毕业的那一年,普文王毙,普烈王继位,正所谓一朝君主一朝臣,趁着君主换代的时机更容易在仕途上进。
诞生于中上层贵族家庭,在英国长大的舒尔茨对自由主义很不感冒,他并不认为汉诺威王国的前途是光明的。
“过度的自由只会带来混乱和无需。”
“绝对集中的权利才能带来绝对高效的行政。”
“和腐败空间。”
年轻的舒尔茨如是说。
可以看出,极年轻时的舒尔茨就已经定型了,他的父亲是标准的德意志军人,但常年在军营当中并不教育孩子,母亲对他的影响更大,母亲算是剑桥大学的校董,舒尔茨在英国成长和学习时接触的也大多数英国的二代们,英式上流社会的文化习惯已经给他带来抹不去的烙印。
1797年的舒尔茨是柏林市最底层的书记员,1800年,舒尔茨就连升四级成为了柏林市长行政第二秘书。
当时的普鲁士王国从封建时代转向近现代的进程刚刚开始,腓特烈大帝晚期建立的公务员体系过于呆板,漏洞也颇多,尤其是在财政方面的漏洞过多。
舒尔茨不仅帮助柏林市长一年敛财过三万英镑,并且让时任柏林市长得到了国王嘉奖“廉政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