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
数万将士齐声高唱,
雄浑、粗犷、嘶哑的歌声中,
是战场男儿才有的热血、悍勇、不屈!
被这激烈壮阔的情绪所感染,
三千太昊学宫的学子和相送出城的百姓们,
俱都随着铁衫军将士同声高歌,
歌声里,浓烈的情绪在激荡,
那是身受大恩无以为报的惭愧!
是眼见赤诚忠义之士蒙受冤屈的愤怒!
是目睹万军当前一力破之的崇敬!
……
城外二十里,官道旁的一个凉亭里。
名臣贤士齐聚,
人头攒动,足有数百之众。
众人翘首等待着李怀安的到来。
一名贤士面带愤怒不平:
“陛下真是权欲熏心,只因一个功高震主,便将李怀安这样的大义之士生生逼反!”
众人纷纷附和:
“此举实在叫天下人寒心!”
“今日之后,谁还敢尽心竭力,一心为国。若不慎做出些成绩,怕不是就要大祸临头!”
又有人道:
“这朝堂百官,竟无一人劝阻陛下吗?”
“哼,他们自然是要死忠于陛下,君令大于天,公道大义算得了什么?”
见矛头转向了朝堂百官,
一名官员苦笑着开口道:
“陛下一意孤行,我等想要劝阻,也是有心无力啊。”
“我们这些臣子,终究不能替陛下做决定。”
说话的是尚书黄庭义,刚刚和一众官员从金銮殿上赶来这里。
他和很多大臣对女帝欲杀李怀安一事,一直极力反对,私下多次劝谏,却毫无效果。
大殿之下,众臣给李怀安罗织罪名,扣上乱臣贼子之名的时候,
黄庭义等人气得要死,却无可奈何,干脆托病没有上朝,
今日女帝突然召集众臣,明言不得托病不来,
他们才不得不去。
见女帝的所谓绝杀之计一败涂地,
他们幸灾乐祸之余,更觉得扬眉吐气。
在黄庭义的带动下,众臣不顾女帝当前,直接出了金銮殿,赶来为李怀安送行。
众臣此举,既是为了全自己心中的大义公道,
也是隐晦的抗议女帝的倒行逆施,
此外,还有一层隐藏的期望。
众臣来这里相送,是期望着,多少能为李怀安和女帝之间的死局,挣出一丝转圜的余地。
虽然知道女帝必定会因为他们的擅离而震怒,
但所谓法不责众,他们这些人已经占了朝堂半数之众,
女帝难道还敢把他们全杀了不成?
除非她这帝位是不想坐了。
黄庭义任尚书多年,素有清名,在民间风评颇佳,
见他开口,贤士们便没有再出言指责。
众人是来此送别李怀安的,也无心口角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