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国内自徽宗皇帝登上王位以来,党争愈发热烈,以各个权臣为代表的各个派别为了各家上台,不择手段。
争权夺利,互相拆台已然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而各方势力的手段,则让这座被粉饰成满是富足欢乐气象的京城愈发显得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按照常人的看法,近期的京城并未发现任何值得交付于敌国的不利情报。
但陈轩竹作为高俅身边的红人,却能以超前的信息量和敏锐的嗅觉发现潜藏在市井间的真相与现状。
他近期正在负责完成高俅下达的一则任务。
即,查阅江湖内任何有名人物的相关信息,并关注京城内部是否来了富有盛名掌握炁决的武夫。
而陈轩竹明显能发觉到一个事情,几乎在同时原本仅在镇安坊四周,江湖中人圈子内,缓缓流传的【赤鸢仙人所传炁决】、【苏大家出自隐世门派】、【苏大家需要以男女之情来红尘练心】等坊间笑谈,则以更为快速的诡异状态在几天之内闹得满城风雨,纷纷扬扬。
从最开始只是李师师这位始作俑者,在借着镇安坊姑娘的口去进行散播。
这本质上是一个需要发酵一阵子,才会逐步掀起声势的绯色流言,可在后续不久,流言传播的方式就远远不止于二道贩子,而是有着其余庞大的势力在对此进行推波助澜。
最后这则流言竟是逐步在京城之外,演变成了另一套说辞。
【镇安坊有意愿开展武文会。】
【苏大家以赤鸢仙人的炁决为筹码,欲要招到辅助自身进行红尘练心的人选。】
【一代花魁李师师为国为民,希望顺便以此招到有能力的爱国之士,支援最近愈发紧张的边部防线。】
其实不用占据多么高的位置,只要梳理一下整体的事件流程,大约就能发现其中的鬼祟和另一层意思。
首先其中被当枪和工具人的存在,无疑是那位名满京城的花魁。
她传播借此传播这般流言的目标,究竟是为了什么,暂且不得而知。
但就以顺着原先轨迹,最后可能达成的结果来看,这场费尽心思的局可能只是在为了让那位苏大家不被蠢蠢欲动的权贵所染。
这种愚蠢的女人不值得作为内应的他多加关注,朝下继续研究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首先将这场流言放大的势力究竟抱着什么想法?又为什么要借着这种不入流的名头?
只要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就能明白背后的操盘手所求为何。
从最后一则流言可以很清楚的得知一个答案。
——招兵买马。
并且这股势力想要召集的不是平民,而是那些掌握了炁决的能人异士。
而为什么要刻意借用李师师的名头?
追本溯源,抽丝剥茧。
这个女人究竟有什么特殊的地方,究竟存在着什么可以利用的事物。
无论是花魁的名号,还是那份美貌与才气,在这场局里都不存在任何意义。
或者说,那位苏大家才是舆论的部分中心,才是负责当花瓶的存在。
而抛掉这些,陈轩竹只能想到一点。
——当今圣上曾托人赠予一柄亲自题字的油纸伞,以暗表对其的态度。
同时这件事情在发生的那天,就不知为何于坊间流传了出来,使得那位颇好颜面的圣上为了舆论,一直并未亲自前来会见这位被打上自己记号的花魁。
听闻这位皇帝为此心情都有所不虞,但在一众权臣变着法子的日常讨好下,依旧进行着声色犬马,宫室园林的玩乐,很快便将之抛在脑后。
现在想来,如今看似忽如其来的满城风雨,其实早就初现端倪。
李师师以此在与那位圣上未有多少接触之前,便被世人看做是皇帝的女人,名声更是响彻。
为此,以她的名义所发起的武文会和隐约间透出招兵买马的意思,都会被外界的江湖中人理解为皇帝在变着法子收敛人才。
而赵佶这位正主上位后颁布了新法,过了那阵子新鲜劲后,便不理朝政,连日常玩乐与行踪路线都被那底下的权臣们揣摩引导的一目了然。
另一方面,虽生为帝王之家,但他的政治嗅觉和判断局势的能力都很低劣,可以说天赋全点在了关于艺术的方面,便是发觉了此事也无碍。
或是以坊间流言搪塞,或是将李师师推出背锅。
以赵佶的能力,便是深挖也只能找到其余的背锅人,怎么都不会有多少后患。
陈轩竹再度将思路整理一遍,不由在内心暗自低语:
“这是要打着皇帝和抗辽的幌子,召着用来谋反的将领。”
“倒是难得一见的好机会。”
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余年之和平,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十分有利。
可辽国的实力却反而变得大不如前,宋朝内部的问题确实腐朽且污秽,但辽国比之不差多少的同时,却还面对着被女真族逐步吞并的危机。
但凡宋朝内部有一些能人敢于窥见这份机会,撕破长达百年的盟约,对辽国进行攻伐,胜算其实并不低。
这也是为何辽国会主动探寻妖魔这般禁忌的研究,甚至主动撕裂盟约,袭杀了诸多武官乃至其子嗣亲属的理由。
哪怕明白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但在妖魔实验并不成熟,也并未研发出有效兵器的前提下,提前扰乱宋朝局势,让其没有余力趁火打劫,顺便测试研究成果,才是最有效的做法。
而如今,无疑也是一个将水彻底搅混,给自己重归自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