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不在光身上,而在运动的物体上。
运动是相对看待的状态,运动的A物体撞击另一个静止的B物体,也相当于运动的B物体撞击静止的A物体。
这种相对看待,放在光身上也同样适用,毕竟光也是物质,以更高的速度撞向光,自然会让光表现的威力提升。
于是,只要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足够高,即便装载南孚电池的普通手电筒,发射夜间照明的可见光,对于这个物体来讲,都是威力强劲的激光。
所以林枫才会在会议上要求,再把跨恒星飞船的放射线层,用固态金属氢增厚个三四米,因为他认为目前的这种设计部保险。
“这个……您要考虑转向的问题,先期船首朝前,达到最后速度以后,船首就要朝后了,您这样安排的话……”工程师们面露为难之色。
按照行程计划,跨恒星飞船在达到最高航速后,就会调转船头,进行漫长的持续减速,尾部喷出的粒子流会形成一道出现在飞船前方的等离子屏障,保护跨恒星飞船。
同时,跨恒星飞船的外壁,也会发出磁场,确保高温的等离子粒子不会与飞船外壁接触,进而熔融外壁。
与反物质护盾的原理差不多,但这种等离子护盾,对物质的要求更低,喷流的粒子可以持续性的从聚变反应堆中产生,直到核燃料用光,路过星际尘埃云可以勉强补充一点,不像反物质那样用一点少一点。
“前后都堆叠上固态金属氢,有什么问题吗?氢可以作为核聚变的材料,固态金属氢不仅可以作为阻挡射线的阻隔层,必要时还能作为燃料,这种东西就该多多益善。”
“但是您也要考虑一下固态金属氢的产量问题……”一名工程师欲言又止。
谁都知道,固态金属氢既可以作为非常合适的射线阻隔层,又可以作为核聚变的燃料,一下子就把普通防辐射层和燃料的载重给节省出来很多。
但问题是,金属氢,尤其是固态金属氢,是好东西没错,但产量不太行。
至少在目前人类工业大发展的时候,固态金属氢这种工业材料,实在是非常稀缺。
“我会和PDC交流,让他们把今年固态金属氢总量的一半交给我们。”林枫道。
“既然您这么说,那我们自然没什么意见。”
工程师们点点头,重新开始修改草图,把跨恒星远航的飞船框架作出修改。
没过多长时间,新的草图便在工程师们的重新修改下诞生。
这是一艘飞船极端的飞船,甚至可以说,自然人如果搭乘这艘飞船,很快就会死掉。
“省去了维生系统、活动空间,整艘船舶的有效载重直接空余出一半以上,搭载燃料还是很充裕的。”
“考虑到搭乘者的特殊性,我建议尝试着采用比较极端化的设计,增多推进系统和散热,让飞船以20G的加速度达到光速的五分之二。”
设计者盘点了一下这艘跨恒星飞船,忽然向林枫建议。
“20G?!”
林枫正在喝的一口水,一口就喷了出来。
20G的加速度,这是个什么概念?
1G就相当于人站在地球上感受到的引力,20G就相当于,亲身体验相当于地球引力的二十倍压力。
一般的人,短暂经历过2、3G就开始头晕目眩,受不了。
经过训练的飞行员可以短暂的承受9G的加速度极限。
宇航员则是可以短暂性的承受10G左右的压力。
20G的加速度是极其恐怖的,人的细胞会因此加速度过高而破裂,人脑以及身体里的各种组织器官也都受不了,甚至骨骼都可能断裂。
“就算‘戴维斯’与一般人类不同,但你这样的设计也未免太超过了,神经元计算机只是比人脑坚固一些。”
其他的工程师也认为,20个G的加速度太过激进。
提议的工程师回答,“我们可以用凝胶一类的弹性物质固化神经元计算机每个芯片位置,进而完成对神经元整体性的加固。”
“越早提升到最高速度,航程时间就可以缩得越短,也就越安全。”
提议采用20G加速度的工程师解释,“尽管‘戴维斯’不像我们一样存在有机躯体的寿命限制,但你们也要明白,他的思维是会受量子效应影响,现在的计算机程序,运行个七八年的时间就会出现BUG,我不认为‘戴维斯’可以坚持一两个世纪。”
“‘戴维斯’是仿人脑,不是程序,人类思维怎么出现BUG?”林枫皱眉反问。
电子人类并不是智能AI,前者更接近于人类,如果换成其他的计算机,恐怕就无法运行电子人类的这些电信号数据,只能是神经元计算机。
“不,有的,精神病院就一大堆。”边上的多蒙.威廉提醒林枫。
林枫一愣,随即有些意外的反问多蒙.威廉,“这么说,‘戴维斯’虽然不会自然死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可能变成一个疯子?或者死机?”
“不知道,这种事情没法实验,需要时间来检验。”多蒙.威廉摇摇头。
第135章 我们还没有失败
林枫不再深究这个问题,正事要紧。
“即便要检验,也不能是‘戴维斯’,他要前往巴纳德星,并在那里发展壮大,为未来人类反攻三体星系作好战略部署。”林枫道。
会议讨论得很深入,很多地方,林枫其实是没听懂的,都是工程建筑的专业术语。
到了会议后面时,有人提到了给电子人类的跨恒星飞船上,应该搭载些什么工业设备。
“工业机床只有3D打印机,是不是不太够?”有人问。
原定安排里,跨恒星飞船运载的工业机床也就只有3D打印机,然后就是额外的一台神经元计算机、两个可通过无线电操纵的机械替身。
“不,已经足够了,结合计算机的能力,靠着简单的工具就可以在太空中完成粗加工,但精加工却不是那么容易能够办到的事情,简单工具没办法蚀刻出纳米级的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