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较之后庞大的好处,眼下这点前期投入,根本算不得什么。
墨浔听到白苏没有责怪之意,这才松了口气。
她脸上泛起一抹笑容,为白苏解释道:“大人,我结合了蒸汽机,为这宝船专门建造了一个大型的锅炉房,用于烧煤驱动,比起中原常见的帆船,速度上快了整整三倍不止。”
“而且,它还可以不受天气的影响,无论海上有没有风浪,都可以日常航行,大人请看……”
说着,她一路顺着船侧的扶梯,一路爬了上去,带着白苏去参观这宝船的一个个船舱。
有供士兵休息的房间,有存放煤炭的船舱,还有存放淡水,粮食,以及用于存放商货的船舱。
甚至,里面甚至还有一个果园,里面铺着泥土,种植着各种瓜果,蔬菜,让人看的目瞪口呆。
这哪里是战船啊,分明就是一个小型的宫殿啊。
墨浔来到一株橘子树下,摘下一个橘子,递给了一旁的白苏,开口道:“我中原将士在南征北战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水土不服,或者长时间不吃水果蔬菜,而生病。”
“我看到这宝船如此庞大,于是专门让人在宝船之上,设计了一个果园,在此种植瓜果蔬菜。”
“只是可惜的是,战船终究没有地面上方便,只能选择一些种植一些比较好养活的,勉强尝尝还行,可是品种却极其单一,无法如大棚一样,可供挑选……”
白苏看着她一脸遗憾的样子,顿时忍不住笑道:“能够做到如此程度,你就已经出乎我的意料了,你莫非还想把整个咸阳宫,统统搬上战船不成?”
墨浔神色一愣,旋即也忍不住笑了出来。
毕竟,战船出航主要目的还是作战,想要把各种享乐搬上来是不可能的。
白苏摸着下巴,沉吟片刻后,忽然开口道:“巨子,你站在船头张开双臂?”
墨浔眨了眨乌黑的眸子,有些不解道:“为何?”
白苏笑嘻嘻的说道:“你听话照做便是。”
墨浔纤细的黛眉微微一挑,虽然不知道白苏要做什么,不过还是乖乖听话,她一路沿着结识的甲板,来到了船头。
站在数十米高的船头上,可以清晰的看到远处洛阳繁华的街道,感受着迎面吹来的阵阵微风,她乌黑的青丝随之飘动。
白苏看着缓缓张开双臂的墨浔,脸上不由一笑,旋即走了过去,在她惊讶的目光中,伸手揽住了她纤细的腰肢,脑袋靠在她的肩膀上。
“很美,不是吗?”
听着耳边传来的声音,墨浔神色一愣。
她转过头,顺着白苏的目光看去,夕阳之下,大雁在夕阳的黄昏下缓缓飞过,感受着迎面吹来的阵阵清风。
一瞬间,墨浔感觉天地间仿佛只有二人,一切都是那么安静,美好,让人不禁有种想要时间永远静止在这一瞬间的冲动。
她沉吟许久后,忽然开口道:“大人,准备近期就出发吗?”
白苏收敛了心神,微微叹了口气:“是啊,一切都已经准备待续,时机已经成熟了,也是时候准备启航,带领着中原的水师,第一次航行了。”
“前往东瀛之地,来小试牛刀,也是为将来而考虑……”
毕竟,这船队除了建造经验,该有的航行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没有足够的航行经历,即便船队建造的再声势浩大,也不过是皇家的一个高级玩具而已。
比如,后世的明朝便是如此,明明坐拥世界一流的船队,可是除了带回了一只长颈鹿,到处宣传了一下天朝上国的地位,几乎就没捞到什么好处。
皇帝一看每次出航都是赔钱,远航七次朝廷也捞不到好处,就干脆放弃出海了。
结果导致贸易上被荷兰人掌控,大部分的利润,都被中间商拿走,作为贸易初始地的中原,居然只能吃一些荷兰人剩下的残羹剩饭。
明明坐拥垄断的丝绸,瓷器,茶叶的生意,可是赚取的利润,连十分之一都不到,白白的给别人打工。
而那些中间商拿着从中原赚取的暴利,在全世界开疆拓土,抢劫,占地盘。
白苏可不想同样的错,犯下第二次。
毕竟,不是谁都拥有他一样的眼光,明白海洋贸易对于国运,有多么重要。
很可能他掌管朝政的时候,中原的水师还是天下第一,等他将来放弃朝政之后,新君登基很快的废弃了出海的打算,直接废弃了水师。
所以,他必须利用这每一次出海的机会,为中原带回来大把大把的好处,让上至皇帝,乃至朝廷的文武百官,下至民间的商人,都明白海外有着大把的金山。
只要出海将其带回来,就能直接发财。
这样才能让中原的尚武之风,开疆拓土,出海闯荡的斗志,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
毕竟,开疆拓土的想法,或许不是每个人都有,可是发财的机会,没有一个人想要轻易错过。
墨浔纤细的黛眉一阵紧锁,有些担忧道:“会不会很危险?”
根据中原古籍的记载,东海之外有一座仙山,名为蓬莱仙岛。
其中蓬莱仙岛住着仙人,住在用黄金白银铸造的宫殿之中,天空上飞着白色的禽兽,仙人会炼制长生不老药。
自古不知多少中原国君,想要前往蓬莱仙岛寻求长生,尤其政姐派遣的船队规模最大,可凡是出航之人,无一例外,都再也没有回来。
这让她心中不由泛起了一些担忧,白苏出航会不会也出现什么意外。
白苏轻笑一声,说道:“这天下哪有什么仙人,他们之所以出航回不来,是因为中原以前造的船只技术不够,基本过去之后,船只就已经破损的差不多了。”
“他们缺乏修缮的技术,自然只能留在当地生活,回不来了,以我如今中原的宝船水平,自然不用丝毫担心。”
“况且,就算真的有仙人,那又如何,我中原自古人定胜天,后裔可射日,女娲可补天,大禹可治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