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好,多少修复了一点的山关暂时顶住了这细碎的攻势。
然而,前线的天师们也支撑不了多久,面对前后夹击和已经无力再祛除的毒雾,甚至连逃跑都已经是一个奢望。
前后都是海怪,还有大量的神经毒素,手里的急救丹药和武器都严重不足,唯一能做的就只有让自己死的有尊严一点。
“一群废物!”一叠奏折丢在地上,“朕寄予厚望,这不过几日功夫就变成这样,一群废物!你们司岁台就是这么守的国门?还有那石……简直是让朕失望透顶!”
面对海怪扣关,距离自己的庄子和工厂只剩下一道薄薄关墙的时候,地方豪强终于是坐不住了,这个事情也就让朝廷知道了。
只是,皇帝和一部分阁老一样,对于这防线的印象都还停留在建国之初的样子,包括驻扎在沿海各个宣慰司的屯兵的判断也差不多。
在他们看来是坐拥雄兵坚城,给养物资齐备,才这几天就被破关,简直是无能至极。
当然,这还是石总督跑路的事情还没传入,大家都觉得按照这个奏折的内容,大概是全部以身殉国了。
按照官场的惯例,这个时候,就不太方便往这些死人身上泼脏水了,泼了也没有用。
因为他们都是战死的,多少也需要给点脸面和封赏,不然以后还有谁愿意为你的皇位拼命?
“现在如何是好?”火发完了,就该认真的考虑这个问题了,最后一道关墙根本没有多少守军,能撑几个小时都不好说。
“当务之急,应当迁都!”
“迁都?”皇帝人都愣了,这是什么见鬼的建议。
“陛下,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一旦海怪破关,离京城便是无险可守,此时应当将都城迁往南方。”
南方可是这些士绅的大本营,把首都迁移过去是打的什么算盘,大家都懂的。
只是,大炎终究还是没有到王朝末路的时候,即便是到王朝末路的时候,也是有那么几个多少还有点廉耻荣辱的大臣,有那么几个试图力挽狂澜的。
“笑话,此时还要争权夺利!?陛下,当下应立即征召神京三大营,以神武卫军为先锋,天机营率舰队随后,战场土地开阔平坦,正适合天机营铁甲军作战,我大炎从建国以来,无论是岁神还是北方雪魔(邪魔)都从未逃过,蛐蛐一群海怪也配?”
「太傅说得不错」皇帝表情稍微平静了一些,这朝廷总算还是有明白人的。
“臣附议,近日司岁台镇山无有异动,可抽调部分镇岁禁卫支援。”
这是大炎的最为精锐的部队,在大炎数百万大军当中精挑细选的校尉以上的武官组成的禁卫,大炎在所有的军团上都抠抠索索,唯独这只部队没有克扣——因为每一个皇帝都知道这玩意儿是压在火山上的盖子。
当然,正常情况下,这只部队也根本没法调动,因为它不属于大炎兵部,而是属于司岁台,唯一的工作就是负责处理掉那些从山里逃出来的可怖玩意儿。
“另外,土木天师会以最快速度在京城外构筑防线,还望陛下做好御驾亲征的准备。”
“大胆,竟敢置圣上于险地!”顿时朝里就有人跳出来反对了,开玩笑,皇帝御驾亲征当然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一不留神就是三祸临门。
但是,打输还没有打赢麻烦,打赢的话,就意味着皇帝会对自己亲自带的这只部队有足够的信任,也等于是实际上掌握了兵权,那他们就难过了。
没有官员再想遇到一个马上皇帝,哪怕是唐代也是一样,李老二不搞玄武门之变是真的没有一丝一点的机会坐上皇位,太子常年在内主政,从治国的角度来讲也比李二合适。
但是,真正不可能让他继位的原因就是因为这货是将军出身,一旦当上皇帝就是两代马上皇帝,对于那些世家门阀来说,怎么可能受得住这个?
初唐的那些将军不仅仅是朝廷的将领,还特么是皇帝本人的府臣,幕府之臣,上下的关系之牢固是很难挑拨得动的,所以从李二上位开始和世家的斗争就没停过。
而现在天师让皇帝御驾亲征,而天子离开中枢就必须太子监国或者皇叔监国。
可是皇帝不可能让太子留下,更加不敢让老魏来监国——那唯一的办法就是中枢也跟着移动。
那就意味着这次需要建立一座前线的幕府,皇帝一边处理国政一边处理军务,得,一仗摧枯拉朽打完还好不管输赢都行。但是,要是延绵日久,皇帝就等于是多了一堆府臣出来。
要知道府臣和朝臣区别很大,府臣是效忠的个人和私人,对上称的是主公。
而不是陛下,也就是说是家臣和家仆与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朝臣在信任度和忠诚度上的区别超级大。
一想到皇帝会多出一群出身军伍寒门的府臣出来,没人笑得出来,这意味着以后想要闹事就没那么容易了。
因为皇帝有一大堆的私人臣子需要安置,那还不得请你们几个天天唱反调的老家伙滚蛋?
再加上有幕府之臣,就意味着皇帝有两套军政班子,除非他们是初唐那种乱世下来,人口凋敝,遍地自给自足的坞堡,自身战斗力也够强,皇帝就算掌握武力也动不得。
否则话,很多大炎一直推进不下去的改革就可以推动了,比如说龙江造船厂的事情。
到时候皇帝要是借着这个由头,让他的幕府将领带队强行把侵占的造船厂和土地拿回来,那怎么办?这块肥肉可是大家都分吃干净的,要让人把肥肉吐出来那可难了。
换成太监家奴,可以靠大义逼宫,毕竟太监不能当知府,不能变成大臣;
换成普通的将领这么嚣张,皇帝自己都要犯嘀咕,但是换成皇帝自己的府臣……
就算被围城,满朝文武都要竭力阻止,为了避免这个最糟糕的选项,那么在某些方面让步就是必然的。
不过,天师提出这个打算,也并不是要一步到位,就是让这些人让出一部分的利益和权力来,这样才能调度军队把这场不说灭国,但是至少是可能导致大炎一蹶不振的灾难顶过去。
最终朝廷还是妥协了,皇帝不需御驾亲征。但是,三大营的出征银子也解决了,有钱粮就能募兵,而且那些豪门也只能忍痛把一部分的隐瞒的人口拿出来应征。
毕竟,现在只需要拿出一部分的人口,可要是皇帝在朝廷外建了自己的幕府,就算之后幕府在战事结束后按制解散,那也会多出一群喊主公,而不是喊陛下的家伙——那这点人口怕是都保不住了。
历史告诉他们,上面在封赏喊主公和喊陛下的人的时候,区别是非常的大,前者少说随便也是个候,后者嘛,奋斗一辈子都不一定能够在退休的时候,拿到一个好的荣誉。
最怕的是,到时候皇帝觉得横竖也把税收不起来,干脆把虚封改实封,把自己的这些府臣给实封到地方上,那怎么办?
就算是虚封万户,实封三百户那也是实封,根本不用鸟你地方官的。
大炎的军队有个很奇特的特点,那就是表现出某种「吸银性」,就好像海绵一样。
在没钱的时候,干瘪瘪的一小团,而一旦钱给够了,那就是另外一个模样。
至少看上去是完全另外一个模样,钱给够了,豪族们纷纷解囊,自然兵仗局和全国上千军械工场全功率运作,短短几日功夫,原本破破烂烂的屯军就变了一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