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您觉得多少合适?”“至少宽度要砍10米,支撑结构6组太少了,至少要加到10组,并且这里,还有这里的舱室得改成支撑龙骨。
如果不是你们有那神乎其技的焊接设备,我还真不敢说这东西开出去不会一颠簸就自己解体垮了。”
“行走机构……我问一下,这个行走机构是不是外行设计的?驱动电机的马力应该没这么大吧?就算有这么大的电机马力,主轴不断的吗?”
初步一看没什么问题,细细一看,满纸错误,只能说是思路没问题,真的要造,光是这个概念图就得大改,具体到造的时候,要改的地方还多的是。
“呃……”老夏一脸蒙蔽,很想说一句:“那我以前在家里天天看的东西是什么?”
星盟行星开发指挥舰,地面单位,真要说大小的话,可能比罗德岛还小,只有正常水面航母的体积,长度334米,宽度59米,高40米的地面上移动的板砖,航速也不算快,单纯只看这些表面的话,还不一定有泰拉的陆行舰威武霸气。
但问题李老头已经说了,泰拉如果要造这种陆行舰,别说开出去,在船厂自己就能把自己压垮,星盟版本的指挥舰只有六个支撑结构和行走机制,动力舱体积只有罗德岛的一半,更别说细细一看,每个地方都能找到几个不上奇奇怪怪的黑科技和材料就没法处理的技术难题。
真要说起来,这种设计在性能上也没什么太大的提升,只是减少了生产时间和成本,前提是,你真的能实现只需要用6个驱动电机就把13.4万吨的怪物在地面上飚到二十公里时速还不散架。
这是一座小型的殖民工业哨站,也是移动的工厂,不仅仅是农业用,建筑业和地面矿业也用这种,建设居住行星和地面轻工业区的时候也用这种东西。
“长度也得拉长,陆行舰的结构是能长不能宽……”长度拉长也就是多增加几对行走结构和支撑结构,甚至可能结构上还要更加结实一点。
但是,宽度就不一样了,宽度变成要么在中间增加第三组行走和支撑结构,这整个动力系统和底仓都得改得妈都不认识。
而且遇到要转弯的时候,中间那条腿的受力简直是一个骇人听闻的数值,而如果中间不加第三条腿,想象一下,几千吨的东西压在一根宽度超过30米的钢梁上,这玩意儿大概几天就弯下去碰地,这还得是韧性好的,韧性差的,直接船厂里就给你压垮。
选择拉长长度,将重量分摊在长轴上,减少中间,特别是中轴线上的受力,这和海船的受力结构完全不同。
当然,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罗德岛这种,四条腿,两条主腿,两条副腿,对称分布,转弯除了迟钝一点外,影响不大——
只是,那个动力复杂度真的就得让AI来负责日常控制和维护了,正常人类维护团队看见这东西当场就得厥过去。
而如果变成这样,就意味着龙骨肋材料是三根合为一根,横截面上支撑梁的结构就是一个罗马数字II的形状,焊接技术不过关,别说开上战场,哪怕是出门颠簸一下,就能听见咣当一声,你船就往地上一坐。
“那么大炎的设计是怎么实现这么大的陆行舰,还没有自己把自己坐垮的。”
“这……”李老头有点纠结,最终还是稍微解释了一下,“你们看过雪橇吗?”
“你的意思是说?”
“就是那个意思,船底是加强的,有一个类似雪橇的结构,这样船底直接受力,就和在水上有一定的近似性……”
“船底不给磨烂了?”十几万吨甚至几十万吨的玩意儿特么在地上干磨,船底不烂的飞快?就算船底不烂,你路也得被磨烂啊。
“船底的外挂的一个结构,可以快速更换维护,每过一段时间就得更换,不然哪花的了那么多钱啊?”
“那维多利亚又是怎么实现的这种大跨度载具的?”
“那老头子就不知道,得问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所以,你也建议我们使用这个结构吗?”
“本来是的……”这种结构减少了陆行舰在材料和受力的难度,但是也增加了通过某些路段的难度。
因为船底直接触地,很容易被反舰地雷直接崩了,而且一道够坚固的矮墙就能给你挡住。
因为你的船是绝对不能倾斜开上去,那一瞬间就会听见龙骨咔嚓一下折断。
解决办法就是在舰首的位置增加大型的碎石器,把一切挡路的东西全碎了,避免船只倾斜受力,挤压龙骨折断。
当然,陆行舰龙骨折断并不影响战斗力,所以在战斗当中,倒是无所谓,龙骨折断也就是损失掉全部的机动力,变成一座坐地的要塞。
而星盟的那个指挥舰就是兼具机动性、灵活性和稳定性的结构。只是,对于材料和技术的要求高得一批。
“你的焊接技术可以使用这种四条腿的结构,只是需要在体积等方面改一改。”
老头算是比较放心的,因为这个体积的战舰应该不会对大炎造成威胁,这个等级介于斗舰和楼船之间,在泰拉,吨位压制是真的是压制——
十几万吨的东西直接创上去的威力是真的大,就算龙骨会因此受力咔嚓一下折断,但是这玩意儿也特么的压你身上了啊!
而且地面上还不存在沉没的问题,就和打架骑在别人身上打人一样,压制力极高。
而且吨位体积够大,就意味着可以在平台上堆更多的火炮,在地面上对轰比海面上靠谱多了,因为不会因为海浪而摇晃,那真的是炮多就是大晒啦——
“武器结构没标吗?”
“这里和这里用来装无人机,这里用来布雷,这里用来安装飞弹,还有这几个位置,用于安装炮塔和炮塔附属结构……”
这些老夏都给标了,当然,他也只能标到这个程度了,出一个概念草图。
毕竟这玩意儿看得多了,舱室和结构是怎么分布的基本上都记得住。
但是,你要问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比如说行走结构到底是什么样子和构造的,他就两眼一抹黑了,这就好像现代某些舰船爱好者可以画出列克星敦的大致结构草图。但是,你问他,详细一点,这个升降机的机械结构是什么样子的?
他就一脸蒙蔽了,他只知道那里是升降机,占用大概多少空间。
老夏画的这个图,就是这个概念。不过,现在也就是一个初步的研讨会,有个概念图就够了,根本还没上升到具体怎么做,做什么,用什么做的地步。
“就四座炮塔?少了点吧?”按照泰拉此时的流行是舰炮越多越好,可这几个炮塔的座圈和深度来看,应该只是中型舰炮的程度,你这么费力就做四个中型舰炮出来?这么大的体积和吨位都在浪费的吗?
“主要是要安装飞弹,前面有40个发射单元,后面有30个,再加上侧面的无人机挂仓,差不多了。”
“而且装再多的武器,动力也更不上……”这下老头更迷惑了,“我大致上看过你们提供的子系统的方案和参数,你用的掉这么大的动力冗余?”
“源石轨道炮要那么大的功率,还有叶冷机等设备。总之,动力的负载率很大,只能安装四门武器。不过,各种飞弹倒是足够的。”
“那种飞弹?”老头只是看过飞弹,但是没看过它试射。
“算了,反正是你们的船,老头子只负责给你们做出来,能不能用那就是你们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