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2 / 2)

世界设计师 远方来 3142 字 2024-02-19
🎁美女直播

几人刚一入城,便听到报童的叫卖声。顾时雪原本还没太在意,但随后就听那报童喊道:

“大新闻!神勇将军何醒在乌丸河畔发现乱党匪军踪迹!”

顾时雪心中一跳,失联的那支大队被朝廷发现了?

至于那个“神勇将军何醒”是何许人也,顾时雪并不关心。央朝的军队改制很不成功,是新旧文化交融出来的一个四不像,过去的大将军、列将军、杂号将军之类的称号同现代军队中的将级军衔被混淆了起来,最后就导致将级人物异常泛滥,压根不值钱。

报童还在叫卖:“预知战情如何,且看前方战地记者的详细报道——”

顾时雪快步走到那报童身边:“要一份报纸。”

顾时雪这会儿还戴着那副洋人的面皮,报童扭头看了她一眼,顿时有点儿被吓到,话都说不利索起来,结巴了半天,终于说出一份报纸的价格,顾时雪掏钱爽快,报童收钱则胆战心惊,结过铜钱之后,忙不迭将报纸一抵,垂着头小跑出去,仿佛是怕洋人会吃人似的。

顾时雪也不在意,只是将报纸摊开。果不其然,是《大众消息报》——也就是那个伪装成报社的情报机构。

她详细地看了一遍头条消息,对当前的局势有了个大致的了解。

革命军的第一十六大队在楼佳山遭遇黄家军,并且被击溃之后,就撤入山中,在山沟沟里面打游击。而在她离开东郡之前,朝廷那边其实就已经有人发现了一十六队的行踪——也就是报纸里提到的这个何醒,此人是镇守在渠城及周边地区的一名将军,手底下有“精兵”近万,第一个发现了一十六大队的行踪。

报道明面上是在大段大段地夸何醒,但仔细品读两遍,就会发现,其实是用了春秋笔法暗搓搓地讽刺此人。

这人确实也挺有意思,发现行踪之后,并没有第一时间上报,而是想着独吞功劳——他手底下还有数百骑兵,而且军中几乎人人装备手枪,战斗力确实不俗。何醒大概是觉得这支革命军已然成为溃军,不足为惧,自己又兵强马壮,所以很勇敢地打了出去,同第一十六队在乌丸河附近发生交火。

过程一塌糊涂,报纸上没写具体是怎么打的,反正最后的结果是,何醒的先头部队被击溃,斥候营和骑兵连尽没——这对于一支军队而言,就相当于是被人挖去了眼睛和耳朵。何醒被打得心惊肉跳晕头转向,于是立马收缩兵力就地防守。

这时候,这位神勇将军才意识到大事不妙,急匆匆地上报消息,然后到了九月一号,也就是顾时雪离开东郡的第二天,京城方面终于得知了此事。紧接着,九月二号,《大众消息报》那边反应很快,立马就派出了“战地记者”去采访何醒,而到了今天,也就是九月五号,整件事终于见报。

当然,能在报纸上公开发表的,自然都是那种“不算机密,可以被公布”的内容,但报道当中,还用上了只有革命党内部情报人员才懂的暗语,解读出来,就是一句话——

“我已和第一十六队取得联系。”

顾时雪忍不住咋舌,咱们的情报机构,有点给力。

革命党的情报机构名字相当简约,就叫做“行动科”,类似《大众消息报》这样的特别报社,也都归属于行动科的领导之下。这个部门是由顾时雪的师兄师姐两人领导,宋玉君是正科长,韩庭树是副科长,除此之外,还有来自罗莎的顾问。

罗莎经过数年革命战争的淬炼,在情报的秘密战场上也颇有造诣,虽说两国国情不同,但一些经验教训,可以借鉴。

顾时雪旋即收起报纸,陷入思索当中。

何醒的部队虽然战败,但依旧是揪住了第一十六大队的大体行踪,接下来,大央必定会调集兵马,进行围剿。如果她是清泰帝,那这一战,无论如何都要打得漂漂亮亮,以振军心。第一十六队总共就五六千人,先是遭遇黄家军,又和那个何醒打了一场,现在还剩下多少人?

三四千?

但朝廷却能轻易调集十万以上的兵力。这不是进行长途的远征,而是在京畿本地进行一次笼中捉雀,只许调动当地的驻防部队即可。

等大军压境......

顾时雪沉沉地吐出一口气,心中忍不住涌起一股焦急和不安。陆望在她耳边,小声道:“急也没用。接下来我们要怎么办,还得从长计议,总不能在大街上讨论这个。”

白渔始终不言不语地站在一旁。虽说戴着帷帽,遮住了面目,但她无论身段还是气质,都有着相当脱俗,只是站在那里,便吸引来无数的目光。

顾时雪深吸了一口气,点了点头。

陆望又道:“城里能有这份报纸,那就说明,城里也有《大众消息

报》的报社。咱们直接去报社。”

顾时雪点了点头。

文州是两省往来的门户,商旅繁多,《大众消息报》自然在本地也有报社,除却头版头条一般都会统一地刊载些国家大事之外,各地的《消息报》内容都不尽相同,一般会刊载一些本地的小事,或者幽默诙谐的小文章,贴近市民的生活。

大央如今大搞文字狱,但凡和“新文化”沾上关系都恨不得杀之而后快,报纸这种新文化的载体,本来也是要遭殃的,但因为许多报社都有洋人的背景,得罪不起——眼下央朝内忧深重,因此就对洋人有一种过分谄媚的巴结,试图让洋人来帮忙出手解决那些“革命党”,就像是当年的红灯照一样。

所以朝廷自然对有西洋背景的报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如果是本土的报社、杂志社等,那就无一例外地都倒了霉。

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可笑的后果,在京畿等地,原本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本土媒体行业,全被大央自己嘎了,而有洋人背景的媒体,反而得到了经营特许。

仔细一想,这种事情其实也不是第一次发生,大央过去税收半壁江山都来自海关,所以巴不得西洋商品来倾销,倾销得越多越好,而在国内却对“西洋的工业技术”大加提防,这就导致国内的本土民族资本长期无法发展,买办却大行其道。

垃圾就是垃圾,变不成人,封建王朝就是这等货色。

其实这也不是人家蠢,而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既得利益集团一定会使劲浑身解数去维护自己的地位。大央如今的国库收入,主要都来自于地主和买办,特别是大地主大买办,全都是旧社会当中最反动的存在,那这个王朝能干出什么事情,真是用脚趾头想也知道。

第一十六章 分头行动

《消息报》在京畿的诸多报纸当中,属于那种规模印量都不上不下的小报,很不引人注意。

顾时雪先去找了个客栈,让白渔在屋里等着——这猫实在太引人瞩目了一点——而后带上陆望,找到报社,站在门口往里头张望了一下,就见里面稀稀拉拉才八九个人,其中只有一个是洋人,看样子大概是罗莎的,四十来岁,头发稀疏的罗莎大叔形象,其余都是九夏人。

她一站到门口,立马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那名罗莎人走过来,向她打了个招呼:“你好,女士。来找人吗?”

或许是因为身在九夏,所以那罗莎人此时说的也是一口九夏官话,就是还带着点儿罗莎的口音。顾时雪笑眯眯地拿出自己的记者证,用罗莎语回应道:“我是新来的记者,同志。”

对方稍微愣了愣,也换成罗莎语,笑着问道:“从哪里来的?”

顾时雪道:“从家乡。新家乡。”

罗莎人伸出手:“欢迎。”

暗号对上了。

两人用力握了握手,顾时雪道:“我叫安娜.斯诺,一直想当一名战地记者。关于今天报纸上那场战斗,能让我详细了解一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