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数日之后,陆望等人终于是追上了顾时雪所在的大部队。两支队伍一回合,统计了一下,发现总人数已经超过了八千人。
在陆望和顾时雪刚刚抵达一十六队的时候,这支队伍才只有四千五百多人而已,人数反倒是越打越多了。
但顾时雪却显得有些忧虑。原因很简单,短时间内招收的战俘太多,新加入的战俘还没有老兵们那样的战斗力和意志力,所以反而拖了后腿——这个问题,在王蛮同志刚刚加入的时候就出现过一次了。当时王蛮部只有一千多人,而现在,来来回回打了几场大战,他们队伍里又多了两三千的战俘。
整支队伍的组织度和执行力直线下降。
另外,多了这么多人,也就意味着他们需要更多的枪支弹药,更多的补给,更多的粮草。
现在他们的后勤又恢复到了那种捉襟见肘的境况。
陆望和顾时雪对视一眼,笑道:“好不容易才过了几天富裕日子,转眼又开始穷了。”
顾时雪点了点头,道:“所以我想,可能也是该找个地方,先将队伍安顿下来,好好发展一段时间再说。不过.......考虑到后面可能有黄家军的追赶.......”
陆望笑道:“担心什么?我们如今才八千人,目标实在不算大,陇上地广人稀,多得是咱们迂回穿插的场合。而且,渡过陇上,就是河泽了。”
......
另一头,半个京畿,乌泱泱十几万的大军终于聚集起来,何醒带着八千先锋一马当先,第一个追到了一线天。
一线天早就人走城空,城墙上还留下一行大字:追兵朋友们,远道而来,你们辛苦了!我们在这里休息了两天,不如你们也休息两天吧。
何醒大怒,留着这种东西,你是不是在嘲讽我!
何醒于是一挥手:“给我快......”
正要说给我追,话到嘴边,何醒突然犹豫了。他猛然间想明白了一个关键,就是革命军既然在这里休息过了,而他要是没休息,还一味猛追,那岂不是就拉近了双方之间的距离?
那万一真的追上了怎么办?
要是真的追上了.......那打还是不打?
不打,说不过去;打了.......命可是自己的啊!
何醒的心思立马活络起来,沉吟片刻之后,道:“传我命令!全军原地修整!”
第五十四章 烧光
行军的路上,顾时雪整理了一下近期发来的情报。
除了他们这支深陷京畿的队伍之外,革命军的主力,目前正在越知难的带领下,在河泽作战。十万人马兵分三路同时扑进,除却越知难这尊九境亲自坐镇的中路大军之外,左右两翼的推进速度居然也一点不慢。
而且打着打着,十万人就快变成二十万人了。
眼下越知难那边遇到的唯一一个难处,和他们这边类似,就是扩军太快,反而导致内部的组织度开始下滑。所以越知难那边,打算在攻下南城之后好好进行一番修整,开展整风运动,并且在河泽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和社会改造。
不过,因为知道顾时雪等人目前正在陇上,所以越知难还打算派出一支一万人左右的“小分队”,继续北上,穿过河泽,来陇上这边同他们碰个头。
顾时雪喃喃自语:“师娘果然还是关心我的。”
东郡那边,师父李行舟已经出发前往承露岛。
顾时雪不担心自家师父的安危,但她怕师父去得太迟。
舰队一旦展开领域,就是挡不住的怪物。朝廷的水师一旦在承露岛得到了足够的补给......东郡必然遭到炮轰。除此之外,还有整个龙尾的沿海地区,也一样在朝廷舰队的威胁之下。顾时雪心中怀着一种深沉的忧虑,虽然只要提前做好人员疏散和避难工作,炮轰能造成的人员损失不会太大,但是,东郡毕竟是九夏如今最繁华的几座城之一。
那里几乎是九夏工业的核心,也是整个东洲最为发达的港口,被称之为“东方佛伦丁”,世界贸易的中心。那些建筑和设备是搬不走的。
东郡若是被炮火夷为平地,带来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甚至可以说,会直接让整个九夏的工业化进程倒退十年。
顾时雪有些烦躁地揉了揉太阳穴。忧虑归忧虑,这件事情她也无法去干预。而且,这会儿一十六队真有点儿自身难保的意思。
京城那边......根据行动科发来的情报,朝廷已经决定派出一万黄家军来追击他们,但是具体出兵时间还未定。这也就算了,毕竟以朝廷那办事效率,等黄家军出征起码也得再过去一周,一周的时间他们能跑出老远,说不定在进入河泽之前,能一只将黄家军甩在身后。
真正讨厌的是,朝廷还向陇上这边发出了一道传信的谕令。
“绿匪缺衣少粮,但善能蛊惑人心,衣食皆取之于百姓。为防匪化太深,不易防守者,大小各村庄皆可烧燬,勿遗。匪攻城凌厉,城不宜守备,若无十足之决心,交战之前,城中粮仓、弹药,亦焚燬。”
这一条命令,实在是捏住了第一十六队的软肋。
先前他们在一线天大战之后,弹药消耗甚巨,而且因为新加入的战俘很多,队伍里衣物、粮食的需求一下子增大。时下已经是深秋,再有一个月便入冬了,陇上地处北方,到时候天寒地冻的,将士们如何受得了?
此前他们连战连捷,队伍不断壮大,是因为能以战养战,只要赢下战斗,立马就能获得充足的补给。但如果陇上真的铁了心开始全面执行这种竖壁清野的政策,那他们真有可能被困死、耗死。
而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的方法自然就是打下一块地,然后生产自救,自力更生。
但目前他们又偏偏没办法停下来......
走还是停,实在是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顾时雪琢磨了半天,终于忍不住道:“陆望,你有没有什么看法?”
陆望在顾时雪来了之后,决策的事情就做得越来越少——他是有意将这些判断都交给顾时雪去把握,而直到目前为止,顾时雪做的都还挺不错。
很多事情他虽然不出声,但实际上也在同步地和顾时雪一起思考,所以眼下顾时雪一问,陆望马上就道:“我们要从陇上前往河泽,路途遥远,一路上还要穿过敌军的重重封锁,最短一个月,最长......可能得到明年去了。但我们的补给,最多还能支撑半个月。”
顾时雪叹道:“我在困扰的就是这个啊。”
陆望笑道:“竖壁清野的政策虽然可怕,但时雪你仔细想想,这种政策能不能得到快速且彻底的执行?显然是不能的。人人都抱有侥幸心理,地主和乡绅更是如此,只要我们没有到,那他们绝对不可能做出主动焚烧田产、粮仓的事情,这种政策,从一开始就不会被有效执行。”
“但是.......”顾时雪隐约抓住了一点儿思路,自言自语道:“我们在地主土豪之间名声太差,所过之处,地主们闻风丧胆,纷纷出逃。在逃跑之前,他们将带不走的东西全部烧毁是很有可能的.......”
顾时雪咬了咬牙。
她想到另一件事。“大小村庄皆可烧燬,勿遗”,地主们可以跑,但村里留下来的人呢?当然是让他们自生自灭!
顾时雪的嘴唇忍不住抿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