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实际上,例子也是有的,比如“栗翅鹰”;这种典型的�嗝颓荩�惴悍植加谡�雒乐蓿淮游宕蠛�系桨驳谒股剑�酱Χ加兴�堑淖儆啊�
这种中型猛禽之所以如此成功,其中一大原因就是他们懂得群体狩猎。
在捕猎时,他们会如同“狼群”一般,通过围猎、伏击、接力等方式,猎杀猎物。
大大的增强了他们的狩猎成功率。
而物种之间的合作,也是有的。
甚至同一生态位、食谱有较大重合的物种,其之间的关系,也未必都是像狮子、鬣狗一样的你死我活的斗争;相反,同生态位、不同物种的种间合作,是广泛存在的。
古代有一个成语,叫做狼狈为奸。
后来有人解释,说这实际上是狼群照顾伤残狼的行为。
狈,并不是一个独立物种,而是前肢有残疾或者受伤的狼。
这种说法到底如何,还有待探究;但是实际上,自然界还真有“真·狼狈为奸”的例子。
比如美洲郊狼和獾,这两种同样以小型动物、特别是野兔、啮齿类之类善于打洞的动物为生,在食谱和生态位上有比较大重叠的生物,就经常搞合作。
郊狼善于奔跑,獾善于打洞。
郊狼会把满地乱窜的兔子、啮齿类赶进洞去;獾会钻进洞去,拓宽洞穴,吃掉洞里一切能吃的动物,并且把一部分赶出洞去。
逃出洞的小动物们,又会成为郊狼的食物。
物种之间的相互协作,就这么完成了。
从这点来看,物种之间、甚至是相同生态位物种之间的协作,是相当平常的事情。
这件事,在恐龙中,倒也是相当“平常”的事情。
这一幕,就在玛雅丛林的湖边再次上演着;而主角,也是两种“中小型”恐龙。
“呐!呐!呐!”
“放我们过去呐!”
“你们的崽子好好吃呐!给我们吃呐!”
“别那么小气呐!”
“是呐!反正被我们吃了呐,你们还能再生呐!”
……
一群阿瓦拉慈窃鹤龙,正“呐呐”的叫唤着。
他们正用贪婪的目光,看着那些刚刚出生的细嫩生命。
不过,狡猾的阿瓦拉慈窃鹤龙,是不会刚正面的。
他们只是打配合的佯攻而已。
真正的幼崽杀手,是一群偷偷潜行的恐爪龙。
这些家伙自然不是原来的那些神明了,原先的“林地驰龙神”基本都成长为八、九米级的巨型驰龙类了算是发达了。
现在的这些,有些是从荒原上跑进来的野神。
他们和阿瓦拉慈窃鹤龙的生态位重叠了,理论上来说,应该和那些“呐呐”直叫的家伙有竞争关系。
但是实际上,这两个物种很快就达成了同盟,开始了合作。
比如现在,恐爪龙们,正趁着猎物的父母被阿瓦拉慈龙们吸引了注意力的当口,偷偷的从湖中摸上了岸……
而他们要对付的猎物,正是将湖泊东岸作为自己产卵地的巨型植食恐龙——三角龙!
“嗷——!”
“呜——!”
护巢的雌性三角龙摇头晃脑的咆哮着,守护着自己的巢穴。
还没有长出犄角的三角龙幼崽们,则躲在母亲们的身后,瑟瑟发抖。
三角龙,实际上是一种有“护幼行为”的生物。
正如为了雏鸟,敢于对抗比自己大数十倍的猎犬的雌性麻雀一般;雌性三角龙,也会不计一切代价,以性命保卫自己的巢穴和幼崽。
和孱弱、渺小的麻雀不同,身为地球历史上战斗力最强的植食性生物,三角龙、哪怕雌性三角龙的个头也不小。
虽然没有九米长的雄性首领那么庞大,但平均七米半、四吨重的体重,也足够强到让大多数生物望而却步了。
更别说,雄性三角龙,也绝非是拔X无情,完事了就放着雌性不管的渣男。
和合弓纲(人类除外)的那种,要么渣男、要么后宫男的物种不同;很多鸟类在本能上就讲究一夫一妻。
而三角龙,有点类似蜥形纲和合弓纲生物的结合体。
最健壮的首领或者首领群体,会有相当多的雌性追随,是为“后宫”;而中层、比较健壮的三角龙,则一般是一夫一妻制;而从流浪、新加入群落初出茅庐的年轻雄性三角龙和年老力衰的老年三角龙,则是群落的底层,通常不享有繁衍行为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