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嘴里叼着一条鱼;这条鱼身上,散发着年幼英国鱼龙无法抵挡的味道。
但是,在鱼腹之中,却包裹着一截红树的种子,还有一团团“酵母”一样的东西。
“嘿嘿,‘盖娅能量’的又一个新用途,我可算是开发出来了。”
-----
(*^▽^*)
第438节 422. 我,泰坦巨兽,嘬虫子!
“听我一次吧!”
“是!没错,我在‘盖娅之子’手下失败了很多次;但是正因为我失败了很多次,所以我很清楚‘盖娅之子’和他随从的伎俩。”
“要么不断的骚扰,零敲碎打,消磨对手的意志和体力,再一击必杀。”
“要么示敌以弱,诱敌深入,再找准时机,以千钧之势一击必杀!”
“现在这种情况,明显是有第二种方案的意思!”
“我们……”
“喂!你们听我说啊!一定要谨慎一点啊!”
……
那只“噩地波波龙”对着正排队前往菌毯深处的巴比伦诸神和荒神们不断的说着,不断的提醒着他们要谨慎,要审慎。
可谓是杜鹃泣血、用心良苦了。
没半点卵用。
荒神近乎极端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并不是因为后天的文化习惯养成的;而近乎是烙印在神魂之中的。
其实,想想也正常。
大型食肉动物,特别是顶级掠食者,很少有群居的;甚至拥有社会性的都是凤毛麟角。
因为越大的食肉动物,需要的食物就越多,而单位区域内能供养的掠食者是有生态上限的;到目前为止,顶级掠食动物,也就只有狮子是群居的,并带有一定的社会性。
不过,群居并不能让狮子提高多少捕猎效率;虽然看起来,群居让狮群拥有猎杀大型猎物的能力,但实际上,这反而是一个群居的“劣势”。
因为哪怕是群体狩猎,猎杀大型猎物的风险还是相当大的;狮子杀水牛、杀长颈鹿、杀河马时翻车的情况多得是;这些大型猎物,往往比狮子的死敌,鬣狗还要危险。
而相比之下,像老虎一样,猎杀疣猪、牛羚之类的中小型猎物的风险要低得多;而且因为体格差距过大,狮子基本不可能翻车。
群居能提高狮子狩猎小型猎物的成功率吗?
很可惜,并没有。
更糟糕的是,因为更多的狮子分享同一领地,小型猎物的数量往往并不能满足狮群的需求;所以他们不得不冒着风险,去猎杀水牛、长颈鹿甚至河马之类的大型猎物。
猎杀大型猎物,只是对群居生活的补偿,而不是优势;甚至在风险上,还是劣势。
真正能让狮群的群居生涯,取得一定优势的,还是对于幼崽的保护和对于栖息地的守护。
前一条算是比较次要的优势;而后一条,则是主要因素。
大部分狮群的领地,都是以河流的交汇处或者湖泊为中心的;众多狮子聚集在一起,守住了“水”这个关键节点,那么就可以无论旱季雨季,都能稳定的获取猎物。
所以,狮子这样的大型掠食动物的群居性,是由栖息地环境塑造的。
在欧洲生活的洞狮和化石狮是狮子的近亲,就并没有群居的行为。
噩地的气候极度恶劣多变,呈现极端。
像噩地菌毯这样相对稳定的环境,是十分稀少的,甚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大部分噩地的荒神、野神,在噩地活动的时候,都要面对变幻莫测的气候和不断迁徙的兽群。
这种栖息地条件下,是无法产生任何群居和社会性的。
相反,为了争夺避难所和猎物,荒神和“噩地野神”内部,往往还会爆发严重的争斗;这种情况下,搞什么“社会性”?
就算荒神拥有“神魂”,拥有智慧,在很多时候知道合作、甚至按照“共性”组成了不同的派系;但是这种合作,也往往充满了防备与不信任;派系内部,更是充斥着尔虞我诈的斗争。
这一切“生物性”的本能,严重影响了荒神的思考回路。
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他们绝对不会团结起来的。
到目前为止,唯一比较有“社会性”的荒神族群,还要数围绕着提亚马特和“噩地菌毯”这片比较稳定领域生活的巴比伦神系了。
噩地菌毯这片稳定的栖息地,塑造了巴比伦诸神较高的社会性和团结性。
在很多时候,巴比伦诸神并不太像荒神,反而更像是普通神明。
所以,无论千面之雾怎么“杜鹃啼血”式的倡议,他得到的,却只有嘲笑。
“败军之将。”
“失败的经验?呵呵,听了他的,只能导致新的失败。”
“走!听我的,我知道一条小路,可以更快的直插菌毯核心……”
自私自利和相互的不信任,让荒神们三五成群,组成了许多彼此防备的小团体;他们把竭力呼喊的千面之雾丢在原地,“分头”行动了。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