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当大战结束,原本消费邦联原材料的弗朗什一瞬间变成了穷鬼,布兰登尼亚帝国更是要变成亚美利加帝国之后。
邦联猛然发现问题大条了发现自己这原材料堆积如山没人要了。
而且旧大陆国家不断开拓并且经营殖民地,是因为他们需要殖民地不断为自己提供廉价原料到本土加工,然后再将工业制成品返销殖民地赚取剪刀差。
但是邦联这么个工业基础基本上就停留在,为旧大陆企业提供原材料粗加工的水平,一口气吞了一票殖民地,别说吃撑不吃撑的问题,压根就消化不了。
不过邦联毕竟家大业大,现在出不了货大不了就减产嘛,平时少消费一些大家共克时艰,缓一缓也就过去了。
然而邦联开始克制消费之后,联邦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因为新大陆的工业品质量远不如旧大陆,再加上联邦这种新国家也没殖民地。
所以联邦的工业制成品大部分都是往邦联与南亚美利加销售。
但是南亚美利加那是什么穷地方,穷的只能看大树懒呲牙的地方能消费多少工业制成品?
真消费还得看邦联兄弟!
每年光是联邦生产的蒸汽车,都有五分之三是销往邦联。
所以随着邦联经济开始感冒,联邦的经济直接就肺炎了。
更糟糕的是,邦联当时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在日耳曼尼亚和约之后,邦联就开始工业投资。
不过邦联的投资思路就凸显了一个短平快。
一般来说投资工业都是自家圈块地,然后开始建造工厂,利用距离原材料产地近的区位优势,就近加工以形成前店后厂的模式。
但是邦联觉得这种做法太特么慢了,而且你看看联邦那个环境,糟糕成什么样子?
所以邦联的工业投资是向旧大陆投资,收购旧大陆企业的股份,让他们重新恢复生产,然后再来买自家的原材料。
这样自己不光不用花时间建工厂,同时卖原料自己能赚一笔,鼓动分红自己还能赚一笔,一笔生意赚两次,双赢了属于是。
但是邦联投资的位置不太好。
由于条顿身为战胜国,有着赔偿金的加持,所以不需要外国投资。
布兰登尼亚现在姓康了,没法投资。
所以最后邦联的投资目标就选定了弗朗什与撒丁王国。
确切地说是被布良斯克所占据的北撒丁部分,由于这部分是撒丁半岛上的平原,再加上在城邦时期这里的手工业就极其发达,所以撒丁王国的工业基本上都集中在北撒丁。
从理论上来说,投资撒丁并没有什么毛病。
但是邦联投资北撒丁的理由,恰恰就是撒丁王国不能失去北撒丁的理由。
所以当地除了本地自发的游击队,国际纵队,条顿干涉军,布良斯克军队之外还有志愿参战的前撒丁王国军队,基本上就是一个青春迷你版的旧大陆大乱斗。
于是邦联对这里的投资自然也就打了水漂。
不过亏点钱对于邦联来说不算是什么大事,可是糟糕就糟糕在,这个年代的资本主义可是非常自由并且高度市场化的。
投资北撒丁那些工厂自然也是在邦联的股票市场里销售。
于是随着北撒丁总督碎碎平安,邦联的股市就开始一日千里。
并且很快就形成了恐慌性的抛售。
再然后就是资本主义的保留节目,经济危机。
本来如果这个时候,联邦与邦联表演一个原地合体。
让联邦的工业来消化掉殖民地与邦联的产出,重新让经济转起来就能够脱离这次危机。
但是偏偏此时邦联与联邦之间又出现了一点边境难民或者说是移民问题。
毕竟这几十年来,亚美利加人已经形成了一个思维惯性,那就是有事润邦联。
反正大家都是新移民,本来就没有太多国家认同,此处不留爷爷去睡桥洞还不行么?
邦联就是亚美利加人心中那个永远温暖的桥洞。
难民涌入这种事情,基本上都和犯罪率飙升,还有恶性事件增加挂钩。
更何况联邦难民中,本就是有不少以美利坚标准银行差事为生的猛人,这群猛人的作风一向都是,手拿散弹枪,银行随便上。
我在城里去银行都能拿钱,拿你种植园一点钱怎么了?
而邦联的绅士们,也不全是那么的绅士。
买孬不拉还要花钱,这波北方过来的难民可是免费的。
自己这地下室可是空了这么久,不用起来多少也有点浪费啊。
再加上邦联本来就是地广人稀搞大种植园,你家里就算炸了一发152毫米重炮,领居家都不一定听得到的社会环境。
所以随着难民失踪,或者种植园遭劫的消息不断发生。
很快邦联与联邦之间就开始因为难民问题而激化矛盾。
这时候唯一出来试图调节矛盾的布兰登尼亚女皇维托里亚,则收获了矛盾双方一致的嘲笑。
无论是邦联还会联邦的媒体都对这位三百多岁的女皇没有丝毫尊重,让女皇先去夺回自己的皇位再出来说话。
对于亚美利加的变化,康联与康工联除了发了些文章之外,就没有更多的表示。
因为现在双方的主要精力,除了在维持国内的运转之外,就全放在布良斯克帝国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