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工联在建立之后,要获取包括工人在内无产阶级的支持,就必须要提升他们的待遇。
也就是说,曾经布兰登尼亚帝国有的,现在康工联也得有!不仅要有,而且还要比帝国时代的更多!
靠着向全球殖民地吸血,在帝国时代虽然劳动强度很大,但是为了维持工人的体力,资产阶级还是让那些能够劳动还没有被工厂榨干的工人们桌子上有糖,有面包,有黄油,还有茶。
甚至就连救济院中那供应那些无家可归者的面包上面也能够撒上盐。
虽然比起上流社会的待遇差了很多,但是已经比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人民要吃的好得多。
毕竟在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地方,首先面临的是有没有的吃,而不是吃的好不好的问题。
即便是在大战时期,物资供应匮乏之时,布兰登尼亚本岛采用配给制之后,他们的餐桌上还能够偶尔出现黄油,面包也能稳定供应。
相比之下,条顿帝国工人的餐桌上,已经放上了土豆和甘蓝,进入了有什么吃什么的阶段。
所以康工联在没有全球殖民地输血的情况下,要提高无产阶级待遇。
除了使用配给制来让分配更加公平,并且减少浪费之外。
同时还需要从康联以及南亚美利加大量进口食物,让工人们的桌子上原本在好年景才能够一周能够出现一两次的肉,现在变成隔一天就有一顿。
要在达到这种生活水准的同时,还能够有余力去输出革命干涉内战,进行科学研究。
作为阶级兄弟的康联就必须要能够将康工联的粮食缺口给填上。
虽然在维克托的提议下,现在如同野火一般席卷了康工联大街小巷的炸鱼薯条店,能够减少一些对于高档食物的需求。
毕竟没有人能够拒绝油炸的淀粉与肉类,如果再加上一些特色酱汁那将会绝杀。
但是土豆也是要有人提供的。
而要填上一个如此巨大的窟窿,在农业集体化完成,绝大多数农村的生产力得到大幅提升之前,康联所能够指望的自然也就是斯瓦迪亚这个传统的粮仓。
这片黑土地从理论上来说,能够满足得了对布兰登尼亚本岛的供应。
不过这就有一个小问题,那就是为了推进农业集体化,以及维持剪刀差来进行工业化。
在征收斯瓦迪亚粮食的时候,康联给出的收购价格本身就低于市场行情价格。
再加上康联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禁止除了康联粮站之外的所有人收购粮食。
这种举动本就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再加上富农们原本就有一些存款。
所以他们干脆就捂粮拒售,准备用这种方式来倒逼粮价上涨。
只是这种方式或许能够对付一般的收粮商人,但是却抗衡不了当年卢西亚帝国的征税官,就更别提那些戴着蓝帽子的肃反委员们了。
为了完成政治局下达的粮食征收指标,东斯瓦迪亚的行政官员们当然就使用了最直接的方式,出动工人纠察队与肃反委员会下乡收粮。
粮食是收上来了,但是矛盾也就更加激化了。
原本这个地方就是保皇党扎堆,富农阶级成群从阶级与思想上,就属于康联要想办法消灭的存在。
再加上虽然斯瓦迪亚与卢西亚在地理上,都属于旧大陆的近东地区。
但是从民族成分上,这里的民族认同更加倾向于西边的兰波,他们自认为是斯瓦迪亚人,与东边的卢西亚人只能算是亲戚关系。
这些问题都集中到一起之后,在加上之前因为粮食统购统销以及强制征粮所带来的不满被强行农业集体化的实行所激化。
便导致了这次的东斯瓦迪亚富农暴乱。
面对这种根源在经济以及意识形态上矛盾,政治局也觉得非常棘手。
富农问题不像是康联境内的资产阶级与资本家问题。
不支持康联的资本家,直接就通过公审等手段从物理上消灭了。
而支持康联的资本家,则在赎买之后,将这些回归到劳动者身份的人重新安排回劳动岗位上。
由于他们的人数相对稀少,并且作为生产者的工人阶级都站在康联这一边,所以政治局能够用这种相对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完成对旧有工业部门的整合。
但是对于富农,就不能用如此简单的方式来解决了。
因为这是一个人数多达数百万的群体,同时他们也是土地上的劳动者与生产者。
一旦处理不好,那么就导致一个恐怖的问题:饥荒。
面对这个问题,尼古拉又开始了他的摇摆。
想要在东斯瓦迪亚设立特区的方式,与富农们达成妥协。
及康联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富农停止暴动重新恢复生产。
东斯瓦迪亚从此不再进行农业集体化建设,继续维持原本的生产模式。
这种提议自然是又引发了政治局里的保留项目,拍桌子的维克托。
不过与以往维克托开喷之后,尼古拉就选择闭嘴不同。
这次尼古拉选择了与维克托对喷,让维克托拿出解决的办法来,如果没有办法就不能影响东斯瓦迪亚的农业生产。
现在是两个无产阶级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东斯瓦迪亚的农业是建设的保障,绝对不能出乱子。
被尼古拉反喷的维克托有些楞。
保证康工联的粮食供应,确实是现在康联除了完成工业化之外最重要的一个问题。